乎五行四时之气
化,义详营卫经络门中。卫气之行,并脉循分肉,虽行脉外,而必随顺经脉流行之序。若其逆而失度,升降不
调,然后厥逆之气在下,于是营卫气血留止不行,内寒之气上逆,真气与邪互相攻击,阴阳两气不得通和,而
搏结壅塞,乃合为胀病也。
《素问・大奇论》曰∶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气盛于阳为肿,盛于阴为满。此言内满实而肿于外,其病自内而之外者,当先治其内也。
肺之雍,喘而两 满∶肝雍,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 大,跛,
易偏枯。
此申明上条之现证以辨之也,雍同壅,言邪气壅而致满也。肺肝之壅,皆两 满,而肺则有喘,肝则有惊
而不得小便之异也;肾壅则少腹至脚下气血瘀闭,故胫有大小,髀 大,跛不能行,或左或右,相易不定而偏
枯也。其壅者,或因内伤,或受外感,皆不可定。此明脏病而不及心脾者,心藏神明,为一身之主宰,若其气
壅,则必昏愦多狂;脾司转运,若其气壅,则一身内外皆不通和,不止如三脏之现证者。即参上文五脏之胀,
其义理可知矣。



<目录>卷七\诸积病证

<篇名>诸积

属性:《灵枢・百病始生篇》帝曰∶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
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
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
,不可胜数。
此总举外感、内伤之病,而分三部以辨之也。喜怒该七情而言,七情伤脏,脏为阴,则病起于阴也∶风雨
之邪上受,上为阳部,则病起于阳也;清湿即寒湿,其邪下受,下属足经,有阴有阳,则病或起于阴,或起于
阳,当随证辨之也。至于病之淫 ,犹水之泛滥,故其变化不可胜数也。



<目录>卷七\诸积病证

<篇名>浅深部位现证

属性:帝曰∶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豪雨而不病者,盖无虚,
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
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是故虚邪之中人
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洒然,故皮肤痛;留而
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
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
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
去,息而成积。或着孙络,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
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 ,不可胜论。
寻常风雨寒热,不能伤人,必因虚邪之风,与身形之虚,两虚相遇,邪乃客之。盖太乙所居之宫,风从后
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义详前卷《灵枢・九宫八风篇》。若身形实而邪实,两实相逢,则肉坚不能伤
也。若天时身形,虚实相参,而中其邪,大病乃成。邪客于身而有定舍,因其邪在之所而立病名,分上下中外
三部,以其直则有上中下三焦,横则有表里中三层。虚邪中人,初在皮肤,留而不去,则渐入渐深,各有现证
可验,而不随证治之,则病根深痼难去。当邪之初入,其流传亦无定所,或浅或深,留着为病,以至久着不去,
则息而成积,乃不复流传,以其与气血胶结而成瘀积也。故邪气之淫 蔓延,何可胜论哉!
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
拘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 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
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
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塞。
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浮在皮里之细络,名孙络,稍深而粗者,名大络,大络内通
于经,阳经则通腑,阴经则通脏,故阴经又深于阳经,经有阴阳,故络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