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血内溢而为便血溺血也。外邪从络入经,气血自经注络,而血随气行,自内出
外,邪则由表入里,故逆之而成病。若气血旺,邪不能入,故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六气之邪,有阴阳
清浊之异,故亦随类相感,或由皮毛而入于经者,或由口鼻而入从中道,而分走表里者,其现证皆各不同,则必
辨明而治之,故当洞明经络部位之浅深也。
\x邪随时令气候入客\x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岐伯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
中。帝曰∶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
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
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
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此言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升降流行,以春、夏、季夏、秋、冬五时,应木、火、土、金、水之五气,而主
生、长、化、收、藏,以滋养万物。人生气交之中,故身中元气,应天地之气而浮沉。浮则旺于表而衰于里,
沉则旺于里而衰于表。邪必乘衰而袭之,故亦随时令气候而入客于身,则有浅深部位不同也,每见秋冬风寒之
邪,多从皮毛而入经络,夏令暑湿之邪,多由口鼻而入脾胃。其表里元气之衰旺,亦可征矣。然此言其常理耳,
至其变化为病,不可为一定之度。良以人禀有强弱,感邪有重轻,要必审其受邪之处,从其经气辟除其邪。
盖经者,通表里之道路,表里之邪,皆可由之而辟除,除其邪,则乱气不生而病自愈。故仲景
分六经以辨脉证而立治法,为传轩岐之道脉也。其不究心于仲景而流于浅陋邪僻者,岂不为轩岐之罪人哉。
又按《素问・金匮真言论》曰∶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与此篇相类,而各有义理不同,录后虚风贼邪篇内,宜合观之。
\x筋骨不得屈伸\x
《灵枢・终始篇》曰∶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筋挛,故屈而不能伸;骨强,故伸而不能屈。肝主筋,肾主骨,各守其主病者而治之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
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此观其行立之状,知其筋骨之将惫。惫者,败也。
\x疹筋\x
《素问・奇病论》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现,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
色黑色现,则病甚。
疹者,结气为病之义,故风热之邪郁结血络,发为疹子。此名疹筋者,肝主筋,肾水亏,不能养肝,其阳
郁结于下,不得上达,故尺脉数甚,而肝枯筋燥,故筋急外现,其腹中亦必拘急不舒,白色黑色现,则金水不
能相生,肺肾皆不调,则肝病更甚也。



<目录>卷五\外感内伤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x二阳 三阳\x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
治。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 ,其传为索泽,其传为 疝。
此言内伤阴阳之气而发病也。二阳者,阳明胃也。胃气由心脾发生,故其病有从损伤心脾而发者,盖心者
一身之主宰,而为脾之母,脾主为胃行津液,而生化气血者也。其有不得于隐情委曲之事,忧思郁结,则心脾
俱伤,而无生化转运之力,以致胃病食减。若在女子,尤多此病,气郁血耗,则月事不下也。久而传变,其血
枯生风,虚阳化火,风火消烁肌肉,而脾土败矣。土败则肺金无生气,乃成息贲,息贲者,气馁而喘促,传变
至此,金水亦枯,无论男女,皆死不可治也。凡经候二便之病,经义皆谓之不得隐曲,推其源,总由心脾郁结
之所致也。三阳者,太阳也。其腑为膀胱,主藏津液而出小便,其经主一身之表而统营卫,外邪多由太阳经而
入营卫,则发寒热之病。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故邪不解则下走,而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伤及经
脉,则为痿、为厥、为 。 者,小腿后太阳经脉所行之处。 音渊, 痛也。又其传变,则皮肤枯索而不
泽,以太阳之气荣于皮毛,气不荣则枯也。又传为 疝者,其邪由经入腑,牵连阴筋,肾子顽木,名 疝也。
\x一阳 二阳一阴\x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
为膈。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一阳者,少阳也。为生阳之气所从出,故病则少气;清阳失于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