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
泻于中者十脉。
此言针治去邪,当泻其孙络之血也。孙络三百六十五脉之气血,并注于大络,传注于各经络,故外邪之入,
由浅而深,由络入经。若其邪深,须用药内解,而泻之于中者,当按五脏阴阳、十脉生化之理以治之也。或作
五脏之 穴,左右各五,共十脉,是言针治之法也。



<目录>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灵枢・海论篇》岐伯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人有
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也。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输所在,四海定矣。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
气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大杼,下出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
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也。
十二经水,比十二经中血也。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故称血海;宗气聚于胸,故胸称气海。今膻中称气海者,
明膻中在胸,而为营气之海,与冲之血海相配也,则胸中为卫气之海矣,亦有称下丹田为气海者,是阳气发源
之所,先天祖气由之而出也。精髓生于肾,随阳上升而聚于脑,故脑为髓海也;水谷精气聚于胃,故为水谷之
海也。气血由经而注于海,本由胃生化气血,而注于经,以故有聚会之海,有生化之海,各不同也。其流行,
则各有转输之经穴,以贯注于上下四旁,如经所云诸穴是也。气冲者,即气街穴也。盖者,头顶天灵盖骨,即
百会穴也。



<目录>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
满胸中, 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
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
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 ,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此言逆顺者,惟髓海有余,精盈力劲为顺,其余皆偏旺偏衰之病,未为顺也。 息者,胸闷而呼吸不舒也。
想其身大身小,皆气血偏胜,以心主血脉,故自心觉其身大身小也。腹满,则食滞为病。饥不受食者,胃伤而
邪火上炎也。髓海不足,所现皆内损之病矣。



<目录>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素问・五脏生成论》岐伯曰∶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
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潮汐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
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
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灵枢・口问篇》云∶目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诸脉皆属于目,《大惑论》曰∶目者,心使也,故心主血
脉,而聚于目者也;脑为髓海,故诸髓皆属于脑也,筋聚于骨节,骨节必赖筋联系脉以约束者,故诸筋皆属于
节也;血脉心所主,故诸血属心也;一身之气,归肺权衡敷布,故诸气属肺也。四肢者,手足也,手之肘与腕,
足之膝与腕,皆血气流行交会之处,如潮汐之
往来,故为八溪也。肝藏血,卧则心静血静,故归于肝也。肝开窍于目,故受血而能视,及足步、手握、指摄,
莫不由血濡气煦,而能遂意者也;如无血,则僵枯不能动矣。卧则阳气入于阴,初起,卫阳未固,风邪直入营
分,以致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即瘀滞也,凝于足者,阳气不能下行,则足冷为厥。此三者,皆邪
所郁,使血之流行者凝滞,不得反其藏血之空窍,乃为痹厥之病也。



<目录>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俞十二,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马注∶大经所会,谓之大谷。十二分者,十二经脉之部分也,小络所会,谓之小溪。穴有三百六十五,除
十二俞外,止有三百五十三,此言五十四者,四字误也。十二俞者,肺、心、肝、脾、肾、厥阴、胆、胃、三
焦、大肠、小肠、膀胱共十二俞也。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宜用针石,循其部分而去之。凡诊病
之始,当决五脏之脉为纪,故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脏之脉也。楠按∶五脏为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