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
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目录>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
之脾之大络脉也。
脾经之络名公孙者,是通胃经之络也,此外又有一大络,其脉若罗网之络于周身,故名大包,脾之所以统
血者,以络遍于身,络中藏血也。故邪气实,则血滞而一身尽痛;正虚,则血少气弛,故百节尽皆纵,而不能
动作,皆当治其大络之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现,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目录>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
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上节《灵枢》言胃络名丰隆者,是通脾经之络也。此言又有一大络名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应
手而动者,为脉
之宗气。宗气者,积于胸中者也。盖营行脉中,而营气出于中焦,并胃上行,合于胸中之宗气,故胃络之动
于左乳下者,出于脉之宗气也。其脉盛喘数,绝者,滑动急促之象,病在中脘阻逆;如结而横,则有形之邪积
也;其脉气绝不应手者,则宗气已无,故死;若动甚震衣者,其宗气大泄,乃内伤虚劳之病也。良以脾胃统一身
之气血,故于本经之络外,又各有一大络,与他脏腑不同,故言太阴行气于三阴,阳明行气于三阳;又曰,
脾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此言脾胃生化之气血,上头下足,无不周遍
也。治病者,不可不深悟其理也。



<目录>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素问・皮部论》帝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
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岐伯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现,
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此明皮脉经络筋骨部分之浅深,以察病邪之进退也。欲知皮部,当以经脉为纲纪而辨之,诸经诸络皆然也。
假如阳明之阳络,名害蜚者,上自手经,下至足经,皆同此法,视其经脉所行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
视其色,以明病邪之所在。络中邪盛,则必入客于经,而由浅入深矣。络在卫分为阳而主外,经在营分为阴而
主内,此以营卫分内外阴阳也。若十二经者,由
脏腑而分阴阳,则络随经分,阳经之络为阳络,阴经之络为阴络也。其言卫行脉外者,其气行于十二经脉之外,
而行肌肉络脉之中,其气悍而为阳,故络脉浮现皮肤,可视其色以明病也。营卫之所以通贯者,由于络脉也。
外邪之伤人,亦各以类从,如风为阳邪,先伤卫分,以桂枝汤主治,寒为阴邪,径入营分,以麻黄汤主治,然
止风寒之邪耳。若湿邪,则下部先受;雾露清邪,则上部先受;温暑之邪,由口鼻吸入,各有不同。故必先明
一身之营卫、经络、筋骨、脏腑浅深部位,而后可辨病邪之所在而治之。是以圣人反复详明,不嫌复赘。又如
后世看小儿手指纹以审病,即此篇视络脉之法也。



<目录>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
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
盛则入客于经。
此言少阳、太阳之浮络也。阳络主纳,阴络主出者,是阳从表入,阴从里出也。盖人身阴阳之气,互根于
太极,转旋于上下表里,循环无端,故其由里而升而旋,以出于表,即由表而降而旋,以入于里,故在阳在表者
主纳,在阴在里者主出。而其外邪,始从卫入,遇里出之气所遏,遂由络渗入于经,如或失治,则渐入渐深,多
方传变,皆可类推,以审其病邪之进退轻重也。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
部注于经,其出也,从内注于骨。
此言少阴经之阴络名枢儒者,上下审视,其部中有浮络者,
皆少阴之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