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58-灵枢识-第58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癫疾、脉癫疾也。发者、血之余。若癫疾而毛发去。当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
水者、肾也。取肾水之气以胜制其心火。

身重
(止)
土者脾也
甲乙。耳青、作耳青赤。志云。肾为生气之原。热伤气。故身重。肾主骨。故 骨痛也。骨开窍于耳。肾气逆。故耳聋。病在少阴。故欲寐也。当取之骨。以第四针为五十九刺之法以刺骨。

若病而不欲食者。肾气实也。经曰。肾是动。病饥不欲食。 齿者。热盛而切牙也。齿者骨之余。耳者肾之窍。
若齿耳青。当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取脾土之气。以胜制其水焉。夫五脏者。形藏也。五行者。
五脏之气也。病气出于外。合之皮肉筋骨。故先治其外。不得。故复内索于五脏五行之气焉。简案、刺字下句。

热病不知所痛
(止)
死不可治
甲乙。痛、作病。张云。凡热病有痛而不得其所。耳聋寂无所闻。体重 不能收持。口液干涸。值阳胜之时则热甚。阴胜之时颇有寒者。此以邪居阴分。热深在髓。乃死证之。简案、

阴阳、马以为阴经阳经。志以为内外。并非。

颞 目HT 脉痛
(止)
寒热痔
甲乙无HT 。字。痛、作紧痔。下注云。一作痛。脉经作病。张云。颞 即足少阳脑空穴。一曰鬓骨也。(案见广韵又集韵耳前动也)目HT 脉痛。目脉抽掣而痛也。衄、鼻血也。厥、

热病。热逆于上也。取以第三针 针也。视有余不足。察所病之经脉虚实而为补泻也。寒热痔三字。
于上下文义不相续。似为衍文。

热病体重
(止)
得气也
甲乙。胳、作络。马云。胳、音各。释文云。腋下也。胃之经脉。与腋下无 着。疑当作络。张云。脾主肌肉四肢。邪在脾故体重。大肠小肠皆属于胃。邪在胃则肠中热。故当用第四针曰 锋针者。取脾胃二经之 。曰太白、曰陷谷也。及下诸指间者。谓在足诸 也。下文曰五指间各一。凡八 。

足亦如是者。其义即此。索气于胃胳得气者。阳明之络曰丰隆。别走太阴。故取此可以得脾气。胳、当作络。

热病挟脐急
(止)
针嗌里
张云。挟脐急痛。足少阴肾经取行也。胸胁满。足太阴脾经取行也。故在 少阴则取涌泉。在太阴则取阴陵泉。用第四针曰锋针者刺之。针嗌里者。以少阴太阴之脉。俱上络咽嗌。即下 文所谓廉泉也。


热病而汗且出
(止)
以止之
张云。热病阳气外达。脉躁盛者。汗且出也。阳证得阳脉者。脉之顺也。

皆为可汗。当取手太阴之鱼际、太渊。足太阴之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可去。补之则汗可出也。若汗出太甚。
则当取内踝上横脉。即脾经之三阴交也。泻之则汗自止矣。上三节所言胃胳、涌泉、阴陵泉、鱼际、太渊、大 都、内踝、上横脉。凡十四穴。皆不在下文五十九穴之数内者。故特表见于此也。

热病已得汗
(止)
脉静者生
张云。热病已得汗。则邪当退。脉当静矣。如汗后脉尚躁盛者。孤阳不 敛也。此以阴脉之虚极。有阳无阴耳。乃为逆证。若汗后即脉静者。邪去正复也。乃为顺证。得逆者死。得顺 者生。


热病者脉尚盛躁
(止)
静者生
甲乙、外台引九卷。尚、作常。静上有而脉二字。张云。热病脉尚 躁盛者。必当邪解汗出也。若脉虽盛而汗不得出。以阳脉之亢极。而阴虚不能 外达也。故死。若得汗而静。则为顺证。故生。按、此二节。一曰阴极。一曰阳极。义若有二。然脉之躁盛者。

皆阳胜之候也。汗者液之所化。其发在阳。其原在阴也。若既得汗而脉犹躁盛者。以阳无所归。由阴虚也。脉 躁盛而汗不得出者。以阴竭于中。亦阴虚也。故脉之盛与不盛。当责其阳。汗之出与不出。当责之阴。观本神 篇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其所重者。正此阴字。阴为生气之本。无根则气脱。故必死也。简案、张注 虽如此。然以理推之。前节阴脉之极胃亡阳。阴寒之极。反见躁盛之脉。本节阳脉之极谓亡阴。阳热之极。尚 见盛躁之脉。盖二证有冰炭之别矣。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
甲乙及外台引九卷。作热病死候有九。外台注太素云。不可刺者九。


一曰
(止)
哕者死
甲乙注太素云。汗不出。大颧发赤者。必不反而死。外台引九卷作汗不出。大灌 发者死。注太素云。汗不出大灌发赤。哕者死。张云。汗不得出。阴无力也。大灌发赤。谓之戴阳。面戴阳者。

阴不足也。哕者。邪犯阳明。胃虚甚也。本原亏极。难乎免矣。

二曰
外台注。甚、一作黄。张云。以邪伤太阴。脾气败也。故死。


三曰
张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不明者。脏腑之精气竭也。热不已者。表 里之阴气竭也。故死。


四曰
张云。邪伤脾脏也。老人婴儿。尤以脾气为本。故犯之者死。志云。夫老人者。外内之血气 已衰。婴儿者。表里之阴阳未足。腹满者。热逆于中。不得从外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