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58-灵枢识-第10页

、气逆。甲乙作气迎。非。
\x伤肝\x 张云。肝藏血。其志为怒。其经行胁下也。
\x有所击仆\x(止)\x则伤肾\x 百病始生篇。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 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张云。脾主肌肉。饮食击仆者。
伤其肌肉。醉后入房。汗出当 风者。因于酒食。故所伤皆在脾。肾主精与骨。用力举重则伤骨。入房过度则伤精。汗出浴水。则水邪犯其本 脏。故所伤在肾。简案、击仆与下文所谓异。
\x得往\x 张云。往、进也。
\x卒寒\x 张云。卒、猝同。
\x空窍\x 张云。空、孔同。
\x精阳气上走于目\x 张云。精阳气者。阳气之精华也。故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x其别气\x 张云。别气者。旁行之气也。气自两侧上行于耳。气达则窍聪。所以能听。
\x其宗气\x 张云。宗气。大气也。宗气积于胸中。上通于鼻而行呼吸。所以能臭。
\x为臭\x 简案、臭、 同。许救切。说文以鼻就臭也。亦作嗅 。
\x其浊气\x 张云。浊气、谷气也。谷入于胃。气达于唇舌。所以知味。
\x皆上熏于面\x 张云。凡诸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如脉度篇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 于鼻。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肾气通于耳。此五脏之气。皆上通于七窍。不独诸阳经络。乃 得上头也。
\x天气甚寒\x 简案、诸本及甲乙作大热甚寒。但张本与此同。上文曰天寒。而不曰天热。则作天气甚 寒为是。四十七难云。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 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张揭数证驳难经。今不繁引。
\x虚邪之中身也\x 八正神明论云。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 虚风。其中人 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又管能篇文。与本篇略同。
\x命曰明\x(止)\x命曰工\x 张云。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盖本诸此。
\x与尺之相应也\x 甲乙作与尺之皮肤相应也。据下文皮肤二字正系缺文。甲乙为是。
\x桴鼓\x 简案、桴、 同。音浮。击鼓槌也。汉李寻传。犹 鼓之相应是也。
\x本末根叶之出候也\x 志云。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乃五脏五行之神气而见于色也。脉者荣血之 所循行也。尺者谓脉外之气血。循手阳明之络。而变见于尺肤。脉内之血气。从手太阴之经。而变见于尺寸。
此皆胃腑五脏所生之气血。本末根叶之出候也。
\x形肉\x 志云。谓尺肤也。知色脉与尺之三者。则神且明矣。
\x见其色\x(止)\x则已矣\x 张云。不得其脉。言不得其合色之正脉也。相胜之脉。如青色得毛脉。以 金克木之类是也。相生之脉。如青色得石脉。以水生木之类是也。
\x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x 张云。缓、急、以至数言。小、大、滑、涩、以形体言。滑、不 涩也。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涩、不滑也。虚细而迟。往来觉难。如雨沾沙。如刀刮竹。六者相为对待。调此 六者。则病变可以定矣。调、察也。
\x贲而起\x 甲乙作大字。更有脉沉者。尺之皮肤亦沉一句。据上文举六者则为剩文。张云。贲、忿奔 二音。大也。沸起也。论疾诊尺篇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义与此 同。简案、十三难云。脉 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亦此义也。
\x故善调尺者\x(止)\x十全六\x 张云。此正本末根叶之义也以尺寸言则尺为根本寸为枝叶。以脉色言。
则脉为根本。色为枝叶。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也。然必能参合三者而兼行之。更为本 末皆得。而万无一失。简案、十三难云。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 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周礼天官医师职云。岁终稽其医事。则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 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x心脉急\x 楼氏纲目云。谓色赤脉钩而急也。张云。急者弦之类。
\x \x 张云。急主风寒。心主血脉。故心脉急甚。则为 。筋脉引急曰 。弛长曰 。 、炽寄 系三音。 音纵。
\x缓甚为狂笑\x 张云。心气热则脉纵缓。故神散而为狂笑。心在声为笑也。
\x微缓为伏梁\x(止)\x唾血\x 志云。伏梁乃心下有余之积。故微主邪薄于心下也。心主血。热则上 溢而时唾血也。简案、经筋篇云。手少阴之筋病。内急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
\x大甚为喉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