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参(五钱) 麦冬(五钱连心) 当归(一钱五分) 海参(二条洗) 姜汁(六匙)
水八杯煎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有转矢气。则为欲便。候一二时不便。
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
宣白承气汤
生石膏(二钱五分) 生大黄(一钱五分) 杏仁粉(一钱) 栝蒌皮(八分)
水煎服。
导赤承气汤
赤芍(一钱五分) 细生地(二钱五分) 生大黄(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黄柏(一钱)
芒硝(五分)
水煎服。
牛黄承气汤
用牛黄丸一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一钱五分服之。不下。再服。
增液承气汤
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五分) 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 。甚至反复颠倒者。膈间之邪未清也。
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
(见前)
若少气加甘草(一钱) 呕者加姜汁(三匙)
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者邪热夹秽扰乱中宫也。如无下证。用黄连黄芩汤。(不渴而舌滑者当照湿温法治之。)
黄连黄芩汤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郁金(八分) 香豆豉(一钱)
水煎服。
阳明温病。舌色绛不渴者。邪气深入血分也。清营汤主之。(若舌苔滑者。当照湿温法治之。)
清营汤
(见前)
阳明发斑者。化斑汤主之。
化斑汤
(见前)
阳明温病。下后疹出者。加减银翘散主之。(此因下后疹出。阴液已伤不可再用葛根升发。故仍从加减银翘法。而 稍 变其药味。)
加减银翘散
即照银翘散方 去银花连翘豆豉加蝉蜕(三钱) 赤芍(一钱) 丹皮(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斑疹用升提则衄血。或厥逆。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骛乱。若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 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气陷也。
调胃承气汤
(见前)
阳明温毒发痘者。(形如小儿痘疮。或多或少。紫黑色。)秽浊太甚也。脉浮则用银翘散加生地元参。渴者加花粉。
毒重者加金汁人中黄。小便短者。加芩连之类。脉沉内壅者。酌量轻重下之。(如发疮形似杨梅者。轻则红紫。重则紫 黑。
多现于面部背部亦照此法。重用败毒之品。兼与利湿。如土茯苓萆 之类。)
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者。不可下。小便不利者。小肠热结。金受火刑也不可利水。宜用甘苦合化法。冬地三 黄汤主之。
冬地三黄汤
元参(二钱) 黄连(五分) 苇根汁(五茶匙冲) 细生地(二钱) 黄柏(五分) 银花露(五茶匙冲) 麦 冬 (四钱) 黄芩(五分) 生甘草(一钱五分)
水煎服。
温病小便不利者。不可以淡渗利水。(如五苓八正散之类)恐伤阴也。温病燥热者。不可纯用苦寒。(如三黄汤之类)
恐苦能化燥也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食则病必复发。须周十二时后。缓与清淡之食。不可令饱。饱则病亦复发。发 必重也。
阳明温病下后脉静身不热。舌上津回。十数日不大便者。肠胃津液受伤也。可与益胃增液之属。下后舌苔未退尽。
身微热。面微赤。口微渴。脉微数。日浅者。亦与增液益胃之属。日深舌微干者。用下焦复脉法。均不可再用承气汤。
用之证必增剧。甚则燥咳泄泻而死。
益胃汤
(见前)
增液汤
(见前)
阳明温病。渴甚者悉尼浆沃之。
悉尼浆
(见前)
阳明温病。斑疹温痘温疮温毒发黄。凡神昏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牛黄丸
(见前)
【目录】卷上【篇名】风温下焦篇属性:(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治)
温病久羁阳明。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者。热邪渐伤少阴肾水也。脉沉实者。仍可 下之。若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邪热少虚热多也。加减复脉汤主之。温病误表。以致心中震震。舌强神昏 者。心气被伤津液被劫也。宜复脉汤。(舌上津回则生)
温病六七日后耳聋者。阴火内炽。病在少阴也。宜复脉汤。(若误认少阳证。服柴胡汤。则必死。)
劳倦内伤。复感温病六七日外不解者。宜复脉汤。若身不热而倦甚者加人参。
温病已发汗而汗不出。已下而热不退。六七日以外。脉尚躁盛者。邪正交争也。重与复脉汤。
温病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两至者。法当急救其里。所谓留人治病也。重与复脉汤。温病汗下后。口燥咽干。神 倦欲眠。舌赤苔老者。少阴液亏也。与复脉汤。
加减复脉汤
(照经方加减也)
炙甘草(三钱) 干地黄(三钱) 生白芍(三钱) 麦冬(二钱五分连心) 阿胶(一钱五分) 麻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