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51-温病指南-第4页

) 甘草(一钱五分)
水煎服。
阳明温病。诸证悉具。(如第一条所云) 数日不大便。脉沉数者。中焦邪渐结实也。增液汤主之。
\x增液汤\x(凡温病大便不通。皆宜先服此方。万不可遽用承气。盖此方通便生津而不伤气也。)
元参(一两) 麦冬(八钱连心) 细生地(八钱)
水八杯煎三杯。口干则与饮之。饮尽便不下。再作服。以通为度。
阳明温病。服增液后。过十二时。大便不下者。增液合调胃承气汤主之。(即照增液汤原方。与调胃承气汤方合为 一 剂。)
\x调胃承气汤\x 大黄(一钱五分) 芒硝(二钱五分) 生甘草(一钱)
水煎服。
阳明温病。诸证皆有。(如第一条所云)数日不大便。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服增液调胃承气后。大便仍不 通 者。中焦邪已结实也。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乃攻里峻剂。必脉象。证象。与书中一一相符。已服增液调胃。便仍不 通 者。方可用之。如脉浮。脉迟。或恶寒。或小便清长。或舌虽黄黑。苔薄而润。或病者平素阴亏。及胃弱食少。均不可 轻用也。慎之慎之。)
温病面目俱赤。四肢厥冷。甚则通体皆厥。不螈 。但神昏。七八日以外。大便闭。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
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热结中焦火极似水也。大承气汤主之。
\x大承气汤\x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
水三杯。先煮枳朴。后纳大黄芒硝。煮取一杯服阳明温病。(如首条所载)诸证悉有而。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 之。
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有结粪也。宜小承气汤。
\x小承气汤\x 大黄(二钱五分) 浓朴(一钱) 枳实(五分)
水煎服。
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恐因邪犯心包。未可定为结粪也。先服牛黄丸。如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温病。纯泻稀水无粪者。热结旁流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x牛黄丸\x(见前) \x调胃承气汤\x(见前)
阳明温病。下利谵语。若阳明脉实或滑疾者。肠虚胃实也。小承气汤主之。若脉不实者。热犯心包也。牛黄丸主之。
紫雪丹亦主之。
\x小承气汤\x(见前) \x牛黄丸\x \x紫雪丹\x(见前)
温病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甚者。上焦未清。而又阳土燥烈。煎熬肾水。三焦俱急也。
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x承气合小陷胸汤\x 生大黄(二钱五分)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栝蒌(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水煎服。
温热本伤阴之病。若下后汗出。则胃阴受伤。急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x益胃汤\x 沙参(二钱) 麦冬(三钱) 冰糖(六分) 细生地(三钱) 玉竹(一钱炒香)
水煎服。
下后无汗脉浮者。邪气还表也。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热甚伤津也。白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金受火克元气不 支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x银翘汤\x 银花(二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竹叶(一钱) 甘草(五分) 麦冬(二钱) 细生地(二 钱)
水煎服。
\x白虎汤\x(见前) \x白虎加人参汤\x(见前)
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者。里热未解也。清燥汤主之。
\x清燥汤\x 麦冬(二钱五分) 知母(一钱) 人中黄(八分) 细生地(二钱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水煎服。咳嗽胶痰加沙参(一钱五分) 桑叶(一钱) 梨汁(半酒杯) 牡蛎(一钱五分) 牛蒡子(一钱五分)
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邪气复聚于胃也。然津液日耗。须 加意防护其阴。护胃承气汤微和之。脉沉而弱者。增液汤主之。
\x护胃承气汤\x 生大黄(一钱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细生地(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 知母(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连心)
水煎服。
\x增液汤\x(见前)
阳明温病。下后二三日。下证复见。脉不甚沉。或沉而无力。止可与增液。不可与承气。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者。险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者。正气既虚邪气复实也。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
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者。肺气不降里证又实也。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坚牢。小便赤痛。时烦渴甚者。火腑不通。小肠 热盛。下注膀胱也。导赤承气汤主之。神昏舌短。饮不解渴者。邪闭心包。内窍不通也。牛黄承气汤主之。阳明太热。
津液不足。间服增液。仍不下者。脏燥太甚无水舟停也。增液承气汤主之。
\x新加黄龙汤\x 细生地(五钱) 生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五分另煎) 生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