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38-注解伤寒论-第39页


其高者越之,越以瓜蒂、豆(医统本作“香”)豉之苦;在上者涌之,以赤小豆之酸。《内经》曰∶酸 苦涌泄为阴。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 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 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素有宿昔之积,结于胁下为痞。今因伤寒邪气入里,与宿积相助,(医统本作“合”)使脏之真(医统本 作“真之”)气,结而不通,致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而死。
伤寒病,(赵本无“病”字)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 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赵本有“白虎加人参汤方”详见卷十)
若吐若下后,七八日则当解,复不解,而热结在里。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也。本因吐下后,
邪气乘虚内陷为结热,若无表热而纯为里热,则邪热结而为实;此以表热未罢,时时恶风。若邪气纯在表,
则恶风无时;若邪气纯在里,则更不恶风。以时时恶风,知表里俱有热也。邪热结而为实者,则无 大渴;邪热散漫则渴。今虽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未为结实,邪气散漫,熏蒸焦膈,故大渴,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与白虎加人参汤,散热生津。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无大热者,为身无大热也。口燥渴心烦者,当作阳明病;然以背微恶寒,为表未全罢,所以属太阳也。
背为阳,背恶寒口中和者,少阴病也,当与附子汤;今口燥而渴,背虽恶寒,此里也,则恶寒亦不至甚,故云 微恶寒。与白虎汤和表散热,加人参止渴生津。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赵本无“者”字)不 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渴者,宜麻黄汤;渴者宜五苓散,非白虎所宜。大渴欲水,无表证者,
乃可与白虎加人参汤,以散里热。临病之工,大宜精别。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心下痞硬而眩者,少阳也;颈项强者,太阳也。刺大椎、肺俞,以泻太阳之邪,以太阳脉下项挟脊故尔;
肝俞以泻少阳之邪,以胆为肝之腑故尔。太阳为在表,少阳为在里,即是半表半里证。前第五(医统本作“八”)
证云∶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是发汗攻太阳之邪,少阳之邪益甚干胃,必发谵语。此云慎勿下 之,攻少阳之邪,太阳之邪乘虚入里,必作结胸。经曰∶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为在表,当与葛根汤发汗。阳明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里,可与承气汤下之。此 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黄芩汤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呕者,胃气逆也,
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气。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味苦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芍药(二两。味酸平)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足者,甘以补之,甘草、
大枣之甘,以补固肠胃之弱。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赵本无若呕 者以下十二字,有“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详见卷十)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湿家下后,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医统本作“上”)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
此伤寒邪气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胃中有邪气,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 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与黄连汤,升降阴阳之气。
黄连汤方∶ 黄连(味苦寒) 甘草(炙。味甘平) 干姜(味辛热) 桂枝(去皮,各三两。味辛热) 人参(二两。
味甘温) 半夏(半升,洗。味辛。医统本作甘,温)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下寒者,散之以辛,桂、姜、半夏之辛以升阴;脾欲缓,急食甘以 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益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伤寒与中风家,至七八日再经之时,则邪气多在里,身必不苦疼痛,今日数多,复身体疼烦,不能自转 侧者,风湿相搏也。烦者风也;身疼不能自转侧者湿也。经曰∶风则浮虚。《脉经》曰∶脉来涩者,为 病寒湿也。不呕不渴,里无邪也;脉得浮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