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故为寒热。肺金不足洒淅寒热此皆往来未定之气也。故为 疟。久 而不愈疟不发于夏而发于秋者。以湿热在酉之分。方得其权。故发于大暑以后也。
<目录>卷上<篇名>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属性:秋者清肃之气。收敛下行之体也为湿所伤。是长夏之气。不与秋令也。秋令不及。所胜 妄行 。故火得以炎上。而克金。心火既形于肺。故肺气逆而为咳。所不胜者侮之。木气上行与火 同。得动而不息也。所生者受病。故肾水亏也。长夏已亢。三焦之气盛也。命门(有三)焦之 舍也。故迫肾水上行。与脾土湿热相合为痰困。 而动于脾之湿也。是以咳嗽有声有痰咳 嗽 不发于秋。而发于冬者。以其六阴之极。肃杀始得其气。故肺不咳嗽于秋。而咳嗽于冬也。
咳嗽者。气逆行上也气上行而逆。故面目发微肿。极则身体皆肿。变为水气。
故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又曰。诸气 郁。皆属肺金此之谓也。春伤于风夏伤于暑冬 伤于寒 辞理皆顺时字伤令字也。独秋伤于湿。作令字伤时字。读者不疑也。此四者皆无所亢。而害 其所乘之子也。邪从后至。言岁之主气。各差其分而为病。一定之法也。若说秋字伤湿字。其 文 与上三句相通。其理与法不相通大抵理与法通。不必拘于文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 以辞害意。以意逆志为得之矣故曰。春伤于风说作人为风所伤非也。若是则止当头痛恶风自 汗何以言夏为飧泄哉。今言春伤于风。即是时伤令也明矣。经云。东方来者为婴儿风其伤 人也外在于筋。内舍于肝。又曰。春甲乙所伤。谓之肝风。用此二句。以较前文。则辞理自 通矣。
<目录>卷上<篇名>问两感邪从何道而入属性:答曰。经云。两感者死不治。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头痛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
太阳者腑 也。自背俞。而入。人之所共知。少阴者脏也。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也。鼻气通于天。故 寒邪无形之气。从鼻出入。肾为水也。水流湿。故肾受之。经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同 气相求耳。又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以是知内外两感。脏腑俱病。欲表之。则有里。欲下 之。则有表。表里既不能一治。故死矣。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禀有虚实。所感有浅深。虚而 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犹或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矣。夫未有不治。而获生者也。
予尝用此。间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待好生君子用之。解利两感神方。
<目录>卷上<篇名>大羌活汤属性:防风 羌活 独活 防己 黄芩 黄连 苍术 白术 甘草(炙) 细辛(去土各三钱)
知母(生) 川芎 地黄(各一两)
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去渣得清药一大盏。热饮之不解再服。三四盏 解之亦可。病愈则止。若有余证。并根据仲景随经法治之。
<目录>卷上<篇名>清气为荣属性:清者体之上也。阳也。火也。离中之阴降。午后一阴生。即心之生血。故曰清气为荣。
<目录>卷上<篇名>浊气为卫属性:浊者。体之下也。阴也。水也。坎中之阳升。子后一阳生。即肾阳举而使之。故曰浊气 为卫 。地之浊不升。地之清能升。能阳举而使之上也。天之清不降。天之浊能降。为六阴驱而使 之下也。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之谓欤。
<目录>卷上<篇名>其用在下。胆胃膀胱大肠小肠属性:天六腑气表。其体在上。其用在下。
<目录>卷上<篇名>其用在上。两目两耳鼻口舌属性:地五脏血里。其体在下。其用在上。
<目录>卷上<篇名>格则吐逆、九窍、五脏属性:阴极自地而升。是行阳道。乃东方之气。金石之变。上壅是也。极则阳道不行。反闭于 上。
故令人吐逆。是地之气不能上行也。逆而下降。反行阴道。故气填塞而不入则气口之脉大四 倍于人迎此清气反行浊道也。故曰格。
<目录>卷上<篇名>关则不便、下窍、六腑属性:阳极自天而降。是行阴道。乃西方之气。膏粱之物。下泄是也。极则阴道不行。反闭于 故不得小便。是天之气不得下通也。逆而上行。反行阳道。故血脉凝滞而不通。则人迎之脉 大四倍于气口。此浊气反行清道也。故曰关。
<目录>卷上<篇名>三阳气血多少属性:寅为少阳。何以复为太阳。一阳初出地之外即数阳也。故谓之少阳。二阳过卯故谓之阳 明三 阳至巳。故谓之太阳之气。升至极之分。便是太阳也。三阳俱为太阳之气。居其底却为少阳 也。以此推之。三阳所呼之名异。非有二体也。以其从多少而言之耳。
阳气之极。举阴于九天之上。故水自天而降。故太阳即为寒水也。所以血多而气少。
阴明居太 阳少阳之中。二阳合明。故曰阳明。阴阳等也。所以气血俱多。少阳者。初出之气。少。而 不能鼓舞。阴气阳伏地中尚多。故为龙火为震为雷为足。俱属地之下也。所以气多血少。少 阳极举阴于九天之上。肺为卫天之极表也。所以上气故肺受之。至高者肺也故为手太阴阴于 此为秋气而复降。重阳补下焦元气重阴补上焦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