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26-止园医话-第26页

,若春夏秋间,则极少也。西医则谓由于肠窒扶斯杆菌之传染,自是确论,然考西医书所谓肠窒扶斯,实不仅指伤寒一症而言。(温病、瘟疫均包括在内)故余对本病主张,仍宜分别立名,不敢从同。盖伤寒与温病,确系两病,若以中医同一治法治之必左。西医既以肠窒扶斯名此二症,故其治法亦无分别。(盖伤寒一症,系外表先伤于寒,初病治法,必先解表寒。唯治不得法,乃传经入里成为内热,结果必至肠热。温病一症,系肺内先有实热,初病治法,必先解肺热。唯治不得法,亦必至肠热。二症结果,虽似相同,然在初病之时,中医之治法及药·品,绝不相同,且有奇效。唯西医对此二症,则治无分别,故治疗成绩,远逊于中医也。)除预防注射,对症疗法,待期疗法外,若患者既已病倒,实无他法可,以使该病从速痊愈。(血清疗法效力亦;不尽准确)结果必视肠之病变若何?而待其自然之转归,此实不得不谓为西医之缺点,然此种缺点,或由于中西医药隔阂太甚,此隔阂二字,并非西医不通中药,中医不通西药之谓。盖现今中西药物,已渐有混合之势;近阅中医刊物,多有论及西药者,西药之中,亦有从事化制中药者。表面上视之,似已减少隔阂,中西汇通,殊不知中西医药之隔阂,不但仍在,且恐又因此不彻底之贯通,而失去中医治法及药品之特长,不但无益,而反害之。举例说明于下:①西药中近已适用麻黄素,其功用则有定喘及利尿诸作用,然以此种麻黄素代中医之麻黄汤,以治伤寒之太阳证,未有不大左者。②中医刊物上,曾有列麻黄等发散药于解热剂中者,曰服之有发汗作用,名之曰发汗解热剂,与西药之安基比林等退热药,相提并论,曰:安基比林眼之,每每发汗,亦名之曰发汗解热剂,此种著述,看似中西贯通,毫无隔阂,然试将此二药,分别治疗同一之病症,则绝对不能一律有效。且既称麻黄等为发汗退热剂,若概以麻黄治热病,其杀人之速,必易如反掌。若以安其比林等退热剂,而冠以发汗二宇,尤觉可笑。盖安其比林之发汗,系其副作用,绝非麻黄之发汗解表专能透澈表里之比也。伤寒表证,或较重之感冒症,一试便知,何可只凭理想,强加拢合以误后人。
余深恐因此不彻底之汇通,失去中西医之特长,与夫本来之面目,故不惮反复言之,非好辩也。)或由于中医之故步自封,西医之囿之科学,(科学无止境,以现在之科学为神圣而卑视一切,亦故步白封之类也。)根本限于一偏,并无二者之真识,以故不能舍短取长,裨益实际,此研究医学者之大耻,愿吾辈医者个个努力也。
亡症候)此症可分三期说明之。第一期,头项强痛、身痛、骨节痛、腰痛、恶寒、(此二宇最重要)或恶风、无汗、(有汗者少)呕逆、或身热、(迟早必有身热,此或宇作如是解)鼻塞声重、或咳喘、脉紧、或浮紧,(此紧脉,最为伤寒之初步、必然现象,温症绝少此咏,应注意。)所谓表证是也。(此即古医书所谓太阳证也,然余不欲谈此等字。)第二期,此约在得病四、五日后,脉渐大身体潮热、(已渐入内,胃已热矣。)不恶寒、或微汗出、身重,头或眩或痛、呕不能食、或厥逆、口干咽燥而渴、心烦腹满、或心下硬痞、或发黄、便燥或下血、或鼻衄、舌苔黄,谵语亦多于此期见之,与潮热均是最主要之证候,应特别注意。胁痛、舌苔黄裂、小便赤短、耳聋、往来寒热、呕吐、痞满结胸、腹痛、或数日不大便、或泻利、神昏谵语、脉多弦数,此期热度极高,且不易下降。
第三期,热不退或四肢厥逆、(厥逆太甚,有通体皆凉者)脉细微、或停止、便溏、或自利清谷、或泻脓血、热或骤退(愈危)、息高(呼气长、吸气短)、声微、神衰、身倦(此时亦有恶寒、绝不可认为表症)、自汗、盗汗、(此汗与第二期大异)寻衣摸床。(此四字,系形容病者精神将散之朦胧状态,较谵语尤重,已成危候。)亡治法丁此症治法,中西医绝不能相合,实以中西药品不同,理论亦异,故不能强为拢合。当第一期(中医所谓太阳经证)初得之始,(注意初得二字)恶寒极甚,头痛身痛亦剧,此时唯一有效治法,即为发汗解表。若在严冬之候,{注意严冬二字,则麻黄、羌活、独活、防风、生姜、甘草、苏叶等,均为必需之品,可视病之轻重,人之强弱,(此最宜注意,以免过汗)酌量选用。如有咳喘,可以酌加杏仁。服药后,多饮热水,覆被取汗,为第一要着。(如有干呕不必顾及只用发散药可也。,此治法及早用之,对于伤寒初起,往往一药而愈,绝不致演成重症。(此时若用西药安基比林等,不但无效,且恐耽误病机,酿成重症,此余实在经验,特以告知学者。,伤寒与温病治法不同之处,即在此开手第一着,西药中绝无治伤寒初起之药品,故·对于此症,虽亦有发汗治法,并无特效,因而曰此症只有期待疗法而已。(深愿西医于此种中药方法虚心采择,共济灾疠。
)此症当初得之时较重者,无论如何热浴或蒸气,多不能出汗,惟服中药之发散药后,始能发汗,尤以麻黄一药为最效。若改用麻黄素则不出汗。一汗之后,渚症根本皆除,直接了当,并无若何神秘。伤寒表证发汗,有一种鄙俚之病理,人人易懂,就是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