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湿热二气合化为暑而吐血者,症见发热心烦。治宜清热利湿为主,方用升降清化汤加防己、木通、苡仁,轻者去大黄。
16.疏肝凉血解郁法
因郁怒伤肝,肝郁化火横逆而致吐血者,治宜疏肝凉血解郁,方用丹栀逍遥散加青皮、牡蛎、蒲黄、龙胆草,火甚者,当归龙荟丸治之。
17.健脾益气养血法
因劳倦困苦,饥饱不匀,以及忧思抑郁而致吐血者,症见怔忡食少,气短虚烦。治宜健脾益气养血,方用归脾汤。中土虚寒者,加煨姜;虚热者,加紫草、山栀。
18.滋阴补肾法
因色欲过度,阴虚火旺而致吐血者,症见入夜则发热,盗汗,梦交,耳鸣,不寐,六脉细数芤革。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蒲黄、藕节、阿胶、五味子。
19.温阳益气法
因虚寒而致吐血者,乃阳不摄阴,阴血走溢故也,其症必见手足青冷,便溏遗溺,脉细沉迟涩,面色淡白,唇口淡,或内寒外热。治宜温阳益气,方用甘草干姜汤。
20.活血补血法
因跌打损伤,或用力努挣而致吐血者,必有跌打或勉强举重、赛跑等历史。治宜活血补血法,方用四物汤加减。
血证发热辨治
发热,是一常见临床症状,可见于多种外感、内伤疾病过程中。血证(血瘀、血虚、出血等)中更为常见。发热一症因其特点兼症的不同,往往性质不同,治法各异,不得不察。
1.失血家,身有微热,皮毛似汗者,为阳来求阴,水来就血,自愈之征。
2.失血家,身热兼郁冒头汗出者,为阳气郁于血分之证。治宜解其郁,使遍身微汗,则气达于外,阳不乘阴,其病即愈。方宜小柴胡汤主之。
以上二条,均为出血时发热之证,仅提到一点,其余详各出血证内。
3.寒热往来兼刺痛者,瘀血在腠理也。方用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红花、荆芥治之;桃奴散(桃奴、炙甘草、炒杏仁、麝香、桔梗、赤芍、黄芩、柴胡、升麻、炒大黄、鬼臼。出《太平圣惠方》)也治之。
4.发热口渴,心烦,像白虎汤证兼肢体刺痛者,为瘀血在肌肉之证也。方用当归补血汤合甲己化上汤(白芍药、甘草。出《血证论》)加桃仁、红花、柴胡、知母、石膏;血府逐瘀汤亦治之。
5.日晡(下午3~5时)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此为瘀血在腑(血室)也。桃仁承气汤治之;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
6.骨蒸劳热,手心烧,眼睛黑,毛发折,为瘀血在脏(肝脏)之险证。方用柴胡清骨散加桃奴、琥珀、干漆、丹皮治之。
以上四条均为失血后血瘀证之发热。
7.发热汗出,为血虚气盛外泄之证。其中夜间发热,夜主血分,血虚则夜间发热;上午3~7时(即寅卯时)发热,寅卯属少阳,肝血虚,则少阳之相火当旺时而发热。方用地骨皮散加柴胡、青蒿、胡黄连、云苓、甘草治之。
8.日晡(下午3~5时)潮热者,为血虚胞中之火上合阳明燥热之证。方用犀角地黄汤治之。
9.午后发热兼皮毛枯燥,口咽生疮,遗精淋秘,为血虚水津不足热盛之证。方用五蒸汤(炙甘草、茯苓、葛根、干地黄、人参、知母、黄芩、竹叶、石膏、粳米。出《外台秘要>)治之。
10.产后发热,或失血后发热,方用四物汤加炮姜治之。
11.失血后肾阴不足,真阳外浮,发热兼喘促者,为阴不恋阳、阳不入阴之证。治宜从阴引阳。方用二加龙骨汤加五味子、麦冬、阿胶,或三才汤加盐炒肉桂(少许)、桑叶、云苓、白芍、虫草、山萸肉、牛膝、五味子、知母、沉香、龟板治之。
以上五条,均为失血后血虚证或血虚引起的其他虚证后发热证。
12.手足心腹发热兼胸满哕呃,大便不调,日晡及夜间发烦,为食积发热证。治宜用枳壳、厚朴、大黄消去之。此为失血后虚实夹杂证,即血虚中之实热证。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三大症 血虚出血及感染
治障虽宜补 寓补于和并消清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人体造血系统功能障碍、血细胞大幅减少的一种危重疑难病证。中医学文献中虽无“再障”之名称,但对本病之证候特点、病变机理、诊疗方法及成方成药、单验偏方等,却有着丰富而详实的记载。本病基本属于中医学中“虚劳”、“虚损”及“血证”的范畴。李老认为,临床上,“再障”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贫血(气血虚),二是出血,三是感染(外感发热)。三者之间并非平行的并列关系,其问有着微妙的因果、标本、从属、关联等关系。现将李老对于血虚与“再障”发病的关系、血虚的主要成因及血虚与出血、感染之间关系的论述总结归纳如下:
1.“再障”本证为血虚,血虚责之脾、肾、气。
在“再障”三大症中,气血虚是疾病之根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李老认为,一切虚损、虚劳性疾病,归根结底还是个气血亏虚的问题,当然“再障”亦不例外。并认为人体血液之亏虚,虽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均有关系,但就“再障”之血虚而言,主要应责之于脾、肾:二脏及气的旺盛与否。中医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