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面色苍白,言语轻微,四肢疲倦,少气不足以息,脉象无力或洪大无力。
方:升麻黄芪汤,补中益气汤。
药:生口芪、人参、党参等。
总而言之,肾炎治疗的关键在于肺、脾、肾三脏。肾炎以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而肺为水之上源,上源清则下源自清。脾居中央,能转输上下运行水气。一说脾为水之堤防,堤防利则水道自利。肾承水之下流。一说肾为水之主,肾气行则水行也。但这三方面不是截然分界的,也不是齐头并进、漫无标准的,都是依据客观证据,该轻的轻,该重的重,该分的分,该合的合,是辨证论治的。 三、肾炎的调养 (一)药物调补 肾炎水肿消失后,可用黄芪粥或胃苓汤调理脾胃,或用理中汤、理中丸温补脾胃,或用金匮八味丸温暖命门,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膝、车前子,或再加文蛤、牡蛎,或再加黄柏,滋肾水清余热。
(二)饮食禁忌
忌冒风;忌食盐3~6个月,开始食盐也只能吃低盐调味,急性者愈后仍戒1月左右;忌食酱油;忌食厚味盐猪肉,忌食牛肉;忌食生冷食品。
慢性肾盂肾炎治则
慢性肾盂肾炎属中医劳淋范畴,临床所见多因过用寒凉损伤阳气所致。其证或见脾胃阳虚,或见肾阳亏损,此时若再图以寒凉则病难除。其有肾盂积水者,尿培养细菌种类经常改变者,有白细胞、蛋白反复出现者,临床不可但见其积水而予利尿,亦不可见某种细菌而但寻何种杀菌药、消炎药,而应根据脏腑阴阳之多少比例,正确处以恰当方剂,如肾阳虚者处以十味地黄汤,脾阳虚而湿盛者处以胃苓汤,湿热较盛者处以甘露消毒丹等等。
血 证
吐血证治二十法
吐血一证,总由胃络受伤所致。因胃腑本身或他脏疾患的影响,导致胃络损伤,血溢胃内,以致胃气上逆,血随气逆,经口吐出而形成吐血之证。吐血成因复杂,其中主要有暴饮暴食,饥饱失常,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胃中积热,胃络受损;或肝气郁结,脉络阻滞,郁久化火,逆乘于胃,胃络受伤;或劳倦过度,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内;或因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郁久化热,热犯血分;或因温病、暑热,热陷营血;或因色欲过度,阴虚火旺,迫血妄行等等。上述各种原因均可导致或引发吐血之证。
吐血一证,原因较为复杂,所以其治则治法较为丰富多彩,归纳起来有以下二十法:
1.治胃法
吐血多为胃口出血,当然以治胃为第一大法。
2.治肝法
凡吐血时兼见腰胁疼痛之症者,即以治肝为主,因为胁下是肝脏所在之部位,腰胁痛是血从肝之界分而来也,故宜治其肝。
3.治肺法
凡吐血时兼见胸背痛之症者,即以治肺为主,因为肺脏位于背与胸膈之间,胸背痛是血从肺之界分而来也,故宜治其肺。
4.治冲法
冲为血海,冲脉隶于阳明,未有冲气不逆上而血逆于上者,所以,仲景治吐血以治冲为要。
5.止血法
人身之血,本自潜藏,是人体之重要组织之一,当血液失去1/4至1/3的时候,即有生命之危险。古人云,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故凡出血之证,止血自是要法常法之一。
6.祛瘀法
血止之后,其胸中已动之血不能复还故道,形成瘀血疼痛之证者,即宜消而去之,因瘀血能够壅塞气道,阻滞生机.瘀血不去,不但吐血容易反复,久之则会变为骨蒸劳瘵之证.故应即时祛瘀。
7.宁血法
在血止、瘀消以后,数日或数十日之间,其血偶然还有吐出的时候,这是血不能安其经常的现象,所以应该用宁血的方法治之。
8.补血法
因吐血之后,血未有不虚者,故宜补其血。
9.宜行血不宜止血
因血不循经络而吐血都是气不降的缘故,故宜用降气行血之法,则血自止。若急用止血,则易致血凝,必发热,胸胁疼痛,病日沉痼。
10.宜养肝不宜伐肝
因肝主藏血,吐血是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而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
11.宜降气不宜降火
因为气就是火,火就是气,故气降则火降,血随气行,自无溢出上窍之患,若用苦寒降火,则反伤脾胃,脾愈虚则益不能统其血,而出血不止矣。
12.清气泻火生津法
因嗜酒及煎炒厚味而吐血者,症见脉数滑,口干燥,胸中烦热,大小便不利。治宜清气泻火,生津止血,方用白虎汤加茵陈、炒栀子、大黄、藕节之属。
13.解表法
因外感风寒、风热之邪犯于血分而致吐血者,症见头痛,恶寒发热,脉浮紧,为风寒;恶风,脉浮数,为风热。风寒治宜辛温散寒,方用麻黄人参芍药汤;风热治宜疏风清热,方用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当归、白芍、丹皮、蒲黄、知母、石膏、杏仁。
14.清温解毒,凉血散瘀法
因温病热入营血,症见口渴,心中烦躁,恶热羞明,小便短赤,大便浊垢,脉滑数。治宜清温解毒,凉血散瘀,方用升降散加桃仁、丹皮、花粉、生地、薏苡仁、生石膏、杏仁、甘草治之。犀角地黄汤亦治之。
15.清热利湿法
因伏天外感暑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