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热愈盛,气愈滞,而血亦凝,久之,正气虚,邪气盛,不可疗矣,此投温补之剂为祸最烈也。 二曰忌大下,痢因邪热胶滞肠胃而成,与沟渠壅塞相似,惟用磨刮疏通则愈,若用承气汤大下之,譬如欲清壅塞之渠,而注狂澜之水,壅塞必不能清,无不岸崩堤塌矣,治痢而大下之,胶滞必不可去,徒伤胃气,损元气而已,正气伤损,邪气不可除,壮蓄犹可,弱者危矣。(鳌按:此条之论,应为凡治痢而必用大下者戒,固不可不遵。若邪积滞,壅遏太甚,三焦不能宣通,饮食不能容纳,并有气闭不得升降者、痢下虽多,终不能一时通,而正气为邪气遏塞日久,亦不免伤残,如此等症,非用大黄等推荡之,亦未易奏效,总在临时酌剂,不可固执耳。 但即用下药,亦催大黄一味为无弊,不得已佐以元明粉亦可,其馀如牵牛、巴豆等,慎勿轻投也)。三曰忌发汗,痢有头痛目眩,身发寒热者,此非外感,乃内毒熏蒸,自内达外,虽有表症,实非表邪也,若发汗,则正气已耗,邪气益肆,且风剂燥热,愈助热邪,表虚於外,邪炽於内,鲜不毙矣。四曰忌分利,利小便者,治水泻之良法也,以之治痢,则大乖矣。痢因邪热胶滞,津液活涩而成,若用五苓等剂,分利其水,则津液愈活而滞涩更甚,遂至缠绵不已,则分利之为害也。若清热导滞,则痢自愈,而小便自清,又安用分利为哉。(鳌按:此诚百试百效之良法)。馀於此一症,素畏其险恶,用心调治,经今二十馀年,百试百验,既而身自患之,试验益精,然後能破诸家之迷障,而为奇妙之方论,是用述其颠末,以拯人之疾苦,而悉登诸寿域也。 八痢危症 《入门》曰:一冷痢白积;二热痢赤积;三冷热不调,积下赤白;四疳痢黄白积,或见五色;五惊痢青积,不臭;六休息痢,屎黑如鱼肠;七脓痢,腹胀肛痛便臭;八蛊疰痢,下紫黑血如猪肝。总以小驻车丸、真人养脏汤治之。 白痢变症 《直指》曰:凡泄利无已,变作白脓,点滴而下,用温脾药不愈,法当温肾。说肾主骨髓,白脓者,骨髓之异名也,其症面色微黑,骨力羸弱,的见肾虚,当为用破故纸、当归、木香、肉桂、乾姜之属。 治痢用药大法 《入门》曰:色黑大黄,色紫地榆,色红黄芩,色淡生姜,色白肉桂,色黄山楂,痛甚木香、山栀。(鳌按:生姜、肉桂二味,虽痢色淡白,亦当斟酌用之,未可遽定为金针也)。 痢疾吉凶辨 《脉经》曰:下痢有发热而渴,脉弱者,自愈;下痢脉数,有微热,汗出,今日愈。《内经》曰:下痢如鱼脑髓者,半生半死;身热脉大者,半生半死;下痢如尘腐色者死;下纯血者死。忡景曰:下痢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灸之不温,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下痢脉绝,手足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入门》曰:下痢谵语直视,及厥躁不得眠,汗不止,无脉者死。《得效》曰:下痢身凉能食,小便通,易愈;身热多汗,渴甚,小便不利,手足厥冷,灸不温,兼微喘,不食者死。《永类钤方》曰:痢不治症,脉大身热,鸭屎,发渴,咳逆,五色,红水,噤口,唇红,手足冷,气喘,皆是也。痢後烦渴欲饮为心绝,小便绝不通为胃绝。又日:下痢小便不通,或绝无者,此毒气并归一脏,胃乾者必死。省翁曰:小儿之痢,重伤胃气,全不饮食,名曰噤口。肛门宽大,深黑可畏,腹肚疼痛,里急後重,鲜血点滴,名曰刮肠。日夜频并,饮食直过,名曰滑肠。皆为恶候。又曰:小儿痢,谷道不闭,黄汁长流者,不治。 治痢方四十二 导气汤 调气益气 大黄 黄连木香 江枳壳 槟榔 黄芩 当归 白芍 异央散 又 人叁 白术 茯苓甘草 陈皮 四七汤 又 茯苓 半夏 厚朴 苏叶 姜 木香化滞汤 又 当归 柴胡 木香 陈皮 草蔻仁 香附 甘草 红花 半夏胸满加枳壳、桔梗,腹胀加厚朴、枳实,小腹痛甚加青皮、槟榔,热加山栀,气痛加乌药,怒倍柴胡。 阿胶四物汤 和血补血 阿胶川芎 当归 白芍药 地黄 四物地揄汤 又 川芎 当归白芍 地榆 胃苓汤 又 苍术 厚朴 陈皮甘草 白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肉桂 香砂枳术丸 又 木香 砂仁枳壳 白术 保和丸 又 山楂 神曲 半夏陈皮 莱菔子 麦芽 黄连 茯苓 连翘 小驻车丸 赤白痢 黄连三两阿胶一两半一当归一两 乾姜五钱 醋糊丸,米汤下四五十丸。 大承气汤 气滞 大黄 芒硝厚朴 枳实 小承气汤 又 生大黄 厚朴枳实 茹苓汤 祛暑 香茹 黄连 厚朴 扁豆 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甘草 胜湿汤 除湿 苍术 羌活 防风 甘草 黄柏 黄连 猪苓 泽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