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积必不去也。凡病者医者,其皆体念 忽。 脉 法 《难经》曰:病在有胁,有积气,得肺脉结,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脉诀》曰:五积为阴,沉伏附骨,肝弦心芤,肾沉结滑,脾实且长,肺浮喘卒,六聚成结,痼则沉结。《正传》曰:郁脉多沉伏,或促或结或代。丹溪曰:郁脉沉涩,积脉弦坚。《纲目》曰:心肺有积,其脉皆喘数;肝有积,其脉弦长;脾胃有积,其脉皆大。《脉经》曰:脉弦紧为积,弦紧而微细者症也。夫症瘕积聚之脉皆弦紧,在心下即寸脉弦紧,在胃 即关脉弦紧,在脐下即尺脉弦紧。又曰:内有积不见脉,难治,见一脉相应易治。又曰:诊积,其脉坚强急者生,虚弱者死。又曰:脉弦而伏者,腹中有症,不可转也,必死不治。《回春》曰:有症瘕,其脉多弦,弦急瘕疾,弦细症疾。《医鉴》曰:腹中有积,脉忌虚弱。又曰:诊女人疝瘕积聚之脉,弦急者生,虚弱小者死。 诸积原由症治 《灵枢》曰: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虚。风雨袭虚,则病起於上,留着於脉,稽留不去,息而成积。着於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着於缓筋也,是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着於肠胃之膜原,痛而外连於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着於膂筋,在肠後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又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留止,积聚乃成,肠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犹至,畜积留止,大聚乃起。《内经》曰:寒气客於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於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仲景曰:有积有聚有N气,N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N气。《入门》曰:治五积古有肥气等五方,今增损五积丸更妙。又曰:积初为寒,宜辛温消导,大七气汤、乌白丸;久则为热,宜辛寒推荡,木香槟榔丸、通元二八丹。又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皆由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若遽以磨积破结之药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矣,法当先补虚,使气血壮,则积自消,宜木香枳壳丸。《本事方》曰:治积要法,大抵以所恶者攻之,所喜者诱之,则易愈。《得效》曰:宿血滞气,凝结为症瘕,腹中痞块坚硬作楚,当以破气药伐之,或以类相从,如败梳治虱瘕,铜屑治龙瘕,曲 米瘕,石灰尘治发瘕。丹溪曰:凡攻击之药,有病则病受之,无病则胃气受伤,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也,惟与谷肉菜果相宜,说药石皆偏胜之气,虽叁x性亦偏,况攻击者乎。又曰:医为病所困,首惟阴虚之难补,久积之难除,玉山自倒,阴虚之谓也,养虎遗患,久积之谓也,人之罹此二患者,可不俱哉。仲景曰:积聚症瘕,不转动者难治,必死。又曰:五积中奔豚症最为难治,奔豚从小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越人曰:惊者,神上越也,说奔豚病上冲咽喉者,随神上越故也。 外贴法 《千金方》曰:凡积聚症瘕,用药外贴,亦可令消散,宜三圣膏、琥珀膏、贴痞膏。 握药宣积法 《得效》曰:凡积聚服药,畏难看可用握药法,能令积散,宜握药丸。 痞块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以左手向前上伸,以有手向後下伸,闭气一口,扭身转项,左右转换各十七回,俟後内微觉响声身热乃止,兼行後央。 运 央 《保生秘要》曰:注脐发运,患处撤散,或想刀劈破气块,推之四旁,又灌火烧之,或用梭法。

  息积 气分病也。人身之气,周流运行,无时或息,故经络宣通,荣卫调和,机关顺利,而呼吸出入,气以息宣,息随气运,百疾不生。有所怫郁,则气为之壅,壅则不通,升不得升,降不得降,必致腹满肋痛,气逆上冲,故知息调於气。气郁则息亦郁,气郁而积,息亦郁而积也。且《灵枢》曰:何谓逆而乱,日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乾,乱於胸中,是为太 闷。夫至太 闷,则其息之积而不调可知矣。是故息积之病,偏胀膨满,未有不原於气郁者(宜化气汤、木香调气散)。亦或肠胃因虚,气癖於肓膜之外,流於季胁,气逆息难,经年累月,医所难治,久则荣卫停凝,一朝败浊,溃脓为痈,多至於不救(宜磨积丸、万病丸),则息积之病,说有不容忽视者。 息积症治 《内经》曰:帝曰:人有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导引法 《得效》曰:以两手拇指压无名指本节作拳,按髀趺坐,叩齿三十六,屏气二十一息,咽气三口,再屏息,再咽,如是三作,以气通为效。遇子午卯酉时则行。治积聚症瘕v癖痞方九十一 补中益气汤 补益 人叁 黄x当归 白术 升麻 柴胡 陈皮 甘草 攻积丸 攻伐 吴萸 乾姜 官桂 川乌各一两 黄连 橘红 槟榔 茯苓厚朴 枳实 菖蒲 人叁 沉香 桔梗 琥柏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