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病则曰关恪,以上下俱病也。此症危急,法难缓治,宜先投辛香通窍下降之药以治其上(宜沉香、丁香、藿香、苏合香、蔻仁、苏子、冰片、生姜、陈皮,)次用苦寒利气下泄之药以通二便(宜大黄、黄柏、知母、牛膝、木通、滑石、车前子。)说症既危急,纵有里虚,亦须通後再补也。而洁古、云岐、士材辈,则又单以不得小便为关。夫不得小便且为关,大小便俱不得,非关病之尤甚者乎(宜调中益气汤加槟榔以升降之。)宜丹溪兢兢於此,而以为此症多死也。然而古人竟用荡涤下行之法,诚为尽善(宜芒硝汤、大承气汤。)其或元气素虚,当於补益中以升降之(宜调中益气加槟榔。)其有痰涎壅塞者,又当於渗利中开散之(宜枳缩二陈汤。)此皆当细察而酌治之者也。

  【脉 法】 《内经》曰:人迎脉大於气口四倍,名曰恪。气口脉大於人迎四倍,名曰关。又曰:关格宜吐泻。

  【关格原由】 《灵枢》曰: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而阳脉盛矣。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而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治噎塞反胃方二十二 香砂宽中丸 初起 木香 白术 香附 陈皮 蔻仁 砂仁 青皮 槟榔茯苓 半夏 厚朴 甘草 加姜 炼蜜丸。 补气运脾丸 脾虚 人叁 白术 茯苓 橘红 黄 砂仁 半夏 甘草姜枣 滋血润肠丸血活 当归 白芍 生地 红花 桃仁 枳壳 大黄 冲韭汁。 四生丸 火逆 大黄 黑丑 皂角各一两 芒硝五钱 每服二三十丸 来复丹 痰饮 硝石、硫黄各一两,为末,同入磁器内微火炒,柳条搅,火盛恐伤药力。再研极细,名曰二气末。再用水飞元精石一两,五灵脂去砂,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二两,醋糊丸,豌豆大,每三十丸空心米饮下。此又名养正丹,又名黑锡丹,又名二和丹。 大半夏汤 痰滞 半夏 人叁 白蜜 开关利膈丸 栗粪 人叁 大黄 当归 枳壳 木香 槟榔 吴萸汤 闭藏 吴萸 陈皮 人叁 草蔻 升麻 黄 姜黄 姜蚕 当归 泽泻 甘草 木香 青皮 半夏 麦芽 四君子汤 阴盛 人叁 茯苓 白术 炙草 利膈丸 又 木香 槟榔各七钱半 大黄 厚朴各二两 人叁 当归 藿香甘草 枳实各一两 水丸。 理中汤 反胃 人叁 白术 甘草 生姜 异央散 火热 人叁 茯苓 白 @甘草 陈皮 涤痰丸 痰壅 南星 半夏 枳壳 橘红 菖蒲 人叁 茯苓 竹茹 甘草 代抵当汤 瘀血 牵牛丸 虫聚 牵牛 大黄 槟榔 雄黄 八味丸 火衰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猪脂丸 血耗 杏仁 松仁 白蜜 橘饼各四两 猪油熬净一杯,同捣,时时食之。 小青龙丸 开关 人叁利膈丸 总治 木香 槟榔各七钱 人叁 当归 藿香 甘草 枳实各一两 大黄 厚朴各二两 砂仁五钱 清热二陈汤 翻胃 半夏 陈皮 赤苓 甘草 人叁 白术 砂仁 竹茹山栀 麦冬各一钱 姜三片 枣二枚 乌梅一个 和中桔梗汤 又 半夏曲二钱 桔梗 白术各钱半 陈皮 厚朴 枳实 赤苓各一钱 姜三片 水煎,取清调木香、槟榔末各一钱,空心服。三服後吐渐止。又除木香、槟榔末,再加白芍二钱,黄 钱半煎服。 三一承气汤 泄利

  泄泻源流泄泻,脾病也。脾受湿不能渗泄,致伤阑门元气,不能分别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故口渴,肠鸣,腹痛,小便赤涩,大便反快,是泄固由於湿矣。然经曰:春伤於风,夏生飧泄,泄不有由於风者乎。又曰:暴注下迫,皆属於热,泄不有由於热者乎。又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於寒。泄不有由於寒者乎。又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泄不有由於虚陷者乎。惟曰,湿盛则飧泄,乃独由於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 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乾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末有不原於湿者也。故为列论之:其湿兼风者,飧泄也,肝受风邪,煽而贼土,至夏湿气蒸郁,故脉弦腹鸣,下利清谷(宜平胃散加羌、独、升、柴;)其湿兼热者,下肠垢也,肠胃有热,传化失常,而火性急速, 动湿邪,故脉数溲赤涩,所下皆稠粘垢秽(宜六一散,或胃苓加黄连;)其湿兼寒者,鸭溏也,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