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血虚脾弱,外证何似?曰∶思虑则伤脾。心脾相连,心生血而 脾统血。血枯脾弱,外证则大肠干燥而秘结,非若饮食不节,脾气损伤,大肠多溏也。当归补血药,故用之最多。
然不外乎实脾土,故次多白术。思虑者,开郁为主,香附次之。宁神者,茯神为先,则又次之。血少火生,黄连 用以清火。然气又不可不顺,故少加木香。(《星海》)
\x东垣内外伤辨概略\x 外感八风之邪,乃有余证也。内伤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也。其内伤亦 恶风自汗,若在温暖无风处,则不恶矣。与外伤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颇相似,细分之特异耳。外感风邪,其恶 风、自汗、头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时,增加愈甚,直至传入里作下证乃罢,语声重浊,高厉有力,
鼻息壅塞而不通,能食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动摇,便着床枕,非扶不起。其内伤与饮 食不节,劳役所伤,虽亦恶风。居露地中,遇大漫风起,则不恶也。惟门窗隙中,些小贼风来,亦大恶也,与伤风、
伤寒俱不同矣。况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
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
口不知五谷之味,小便频数而不渴。初劳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黄,大便常难,或涩或结,或虚坐,只见些小白脓,
时有下气,或泄黄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结而不通,若心下痞,或胸中闭塞,如刀 之痛,二者亦互作,不并出 也。有时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必脐下相火之势,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使阳明之经逆行,乱于胸 中,其气无止息,甚则高喘。热伤元气,令四肢不收,无气以动而懒倦嗜卧。以其外感风寒,俱无此证,故易为分 辨耳。(《辨惑论》)
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按∶外伤 胃实,必手心热,此岂指表证而言欤。)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证头痛,常常时作,直须传入里实 方罢,此又内外证之不同者也。外感风寒之邪,三日已外,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也。内伤饮食失节,劳役 久病者,必不渴,是邪气在血脉中,有余故也。初劳役形质,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炽上,克于 肺金,故渴也,又当以此辨之。其外伤贼邪,必语声前轻后重,高厉而有力。若是劳役所伤,饮食不节,表虚不足 之病,必短气气促,上气高喘懒语,其声困弱而无力,至易见也。若毫厘之误,则千里之谬。(同上)
\x和中消导诸方\x《录验方》治恶食,人参汤方。
人参(四两) 生姜(三斤) 浓朴(二两) 枳实(二两) 甘草(二两)
凡五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医心》)
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槟榔散方。
槟榔(八枚皮子并用) 人参 茯苓 陈曲 浓朴 麦 白术 吴茱萸(各二两)
上八味治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再。一方用橘皮一 两半。(《千金》)
《延年》浓朴汤,疗不能食,腹内冷气方。
浓朴(三两炙) 白术 人参(各一两) 茯苓(三两) 生姜(五两) 橘皮(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为三服。蒋孝瑜处。(《外台》)
四君子汤,和胃进食。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以时。(《鸡峰》)《圣 济》治胃中不和,气逆干呕,饮食不下,顺气汤(即本方)(《幼幼》庄氏家传小儿和脾饮子,亦是)。《易简》
治大人小儿脾胃不和,中脘停饮,大病之后,宜服此药。但味甘非快脾之剂,常服宜减甘草一半。一方加橘红 等分,名异功散(按∶异功散本出《直诀》,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乳食)。《得效》曰∶又方加陈皮、半夏,
名六君子汤(按∶六君子汤本出《杨氏》,治胸膈痞塞,脾寒不嗜食,服燥药不得者,于本方去甘草,加枳壳、
陈橘皮、半夏。盖不如危氏为佳,故不具录)。呕吐,加藿香、缩砂(《金鉴》亦名香砂六君子汤)。泄泻,加 木香、肉豆蔻。《原病集》六君子汤,若加香附子一钱,缩砂仁七枚,名香砂六君子汤。《医通》香砂六君子 汤,治气虚痰食气滞,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乌梅(《金鉴》去乌梅,柯琴有注,宜考)。《薛氏》一妇人吞 酸嗳腐,呕吐痰涎,面色纯白,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
开胃养气进食,七珍散。
人参(去芦) 白术 黄 (蜜水涂炙) 山芋 白茯苓(去皮) 粟米(微炒) 甘草(各一两炙)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枣同煎,至七分服。如无故不思饮食,加白扁豆一两蒸用,名八珍散。
予制此方,温平不热,每有伤寒、疟疾、中暑得瘥之后,用此以调脾胃,日三四服,十日外,饮食倍常。(《本 事》)《幼幼》赵氏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