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98-景岳全书-第357页

,或发润如洗而喘不休者,此肺脱之证,不可治。
一、别无邪热,但以卫气虚,肌表不固而多汗者,调元汤倍加黄 ,或白术散。
一、脾虚于中,卫虚于外,肌肉无主,别无他证而汗不敛者,人参建中汤。
一、心气虚,神怯多惊而汗不固者,团参散。
一、或吐或泻,气脱于中,阳脱于外,而汗出不收,微者五福饮加炮姜、枣仁。甚至手足 厥冷,或呕恶不止而汗不收者,速宜人参理阴煎,或六味回阳饮,迟则恐致不救。
一、阴中火盛,或身有大热而汗多不收者,当归六黄汤。
一、睡中汗出不收者,以阳入阴中,而阴不能静也,当归六黄汤。
一、阳明热盛,火邪燔灼肌肉,或身热烦渴,或二便热涩而汗不收者,人参白虎汤,或 加黄连。
一、收靥痂脱之后,自汗不止者,此邪去而气虚也,宜十全大补汤,或调止汗散,或以滑 石粉扑之。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夹疹(五十九)
属性:痘疮止宜单出,若与疹并出者,谓之夹疹。盖痘、疹之发,皆有时气,而二者并见,其毒必 甚。《心鉴》曰∶夹疹者,即痘之两感证也,大为不顺之候。若痘本稀少而夹疹者,名为麻 夹痘,其证则轻;若痘本稠密而更加以疹,彼此相混,些碎莫辨,其证则凶。急宜以辛凉 之剂解散为先,而托里次之。但得疹毒渐消,痘见垒落者,乃为可治。若痘疹相杂,毒不少 减者,必危无疑。
一、治夹疹之法,先当察痘之稀密,疹之微甚。若疹轻热微者,但当以痘为主,痘获吉而 疹无虑也。若疹多热甚者,即当急解疹毒,务令疹散而后痘可保也。
一、痘疮初出,内有细密如蚕子者,即夹疹证也。若痘稀疹多者,宜但解疹毒为主。如表 邪不解,外热甚,内火不甚而夹疹者,宜疏邪饮、升麻葛根汤、荆防败毒散,或十味羌活散。
如表里俱热,毒盛而夹疹者,柴葛 煎、解毒防风汤、或十三味羌活散。如内热毒盛而夹疹者,六味消毒饮,或合黄连解毒汤。如阳明火盛,多热 多渴,或烦躁而夹疹者,白虎汤、化斑汤,或葛根麦门冬散。
以上诸治如法,而疹散痘出者可治然后随证调。
理之。若疹不散毒不解者难治。
一、痘疹俱多者,毒必大盛,虽治得其法,疹毒已解,亦必气血重伤,终难为力。凡遇此者,
惟当以保养脾胃,调和气血为主,庶克有济。
一、收靥后复出疹者,此余毒解散之兆,不必治之。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夹斑(六十)
属性:痘疹夹斑与夹疹不同,盖疹则细碎有形,斑则成片无形也。凡痘疮初出,有片片红肿如绵 纹者,有红晕与地皮相平而全无兴起之意者,是皆夹斑证也。斑以热毒郁于血分,而浮于肌肉 之间,乃足阳明胃经所主,或以寒邪陷入阳明,郁而成热者,亦致发斑,俱宜凉血解毒,但使 斑退而痘见者吉,否则皮肤斑烂,疮易搔痒,而皮嫩易破也。又有赤斑成块,其肉浮肿结 硬者,乃名丹瘤,其毒尤其,疮未成就,此必先溃,不可治也。
一、治斑之法,大抵斑在起发之前者多用表散,在灌脓之后者多用解利。如遍身通红者,
其治亦同。
一、痘出夹斑轻者,只以升麻葛根汤加石膏、玄参,甚者宜人参白虎汤合六味消毒饮。
一、风寒外感,表邪不解而夹斑者,宜荆防败毒散,或加石膏、玄参。
一、斑色紫赤而大便秘结者,宜四顺清凉饮利之。斑既已退,即宜用四君子之类以固 其脾,庶可免其内陷。
程氏曰∶凡治夹斑,急宜凉血解毒,以羌活散加酒炒芍药、紫草、红花、蝉蜕、木通、
官桂、糯米,连进数服。斑退后,以保元汤加木香、豆蔻煎服,以解紫草之寒,防其泄泻。如 痘中夹疹,治亦同此,如稍迟则恐变成黑斑,为难治矣。
一、痘疮结痂之后而见斑者,此余毒煎熬血分,必致溃烂,宜黄连解毒汤加当归、芍药、
黄芩、石膏,甚则大连翘饮。若热毒熏蒸于内,大便脓血臭秽而见斑者,此胃烂之证,不可治。
一、发斑溃烂者,以救苦灭瘢散敷之。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昼夜啼哭(六十一)
属性:凡小儿出痘而昼夜啼哭者,当辨其虚实表里而治之。其有内未得出,或外未得散而啼哭者,
此毒瓦斯不解之使然也。有阳邪火盛,红赤 突而啼哭者,此痘盘疼痛之使然也。有心肾本虚,邪 热乘阴而啼哭者,此或以神志不摄,或以烦热不宁之使然也。有饮食不节,或偶停滞而啼哭者,
此胃气不和,腹痛腹胀之使然也。知此之由,而辨得其真,则内未出者表之托之,外未散者 解之化之,火之盛者清其热,神之虚者养其阴。若痘毒本微而无故啼哭者,多由饮食内伤,或二便 秘结,此或去其停滞,或通其壅闭,务令表里和畅,营卫通行,则神魂安泰,而痘无不善矣。
或谓啼哭非痰即热,而不究其本,则失之远矣。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