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98-景岳全书-第340页

垫而妄用,则必致败脾,无一免矣。
一、痘疮热甚者,毒之盛也,其痘必多;热微者毒亦微,其痘必少。痘既出而热不减者,痘必 日增,见点后而热渐退者,痘必疏矣。或有微热而痘反密,其内热必甚?而或见烦躁,或二便热 燥,此毒深热亦深也,宜清其内而兼解其表。或有热甚而痘反稀者,以外虽热而内则不热,此毒 浅热亦浅也。
一、痘疮初热之治法,详发热三朝治法条中。
一、治阳邪实热之法。表里挟邪俱热者,柴葛煎、连翘升麻汤。表热不解而里无热者,疏邪饮、
苏葛汤、柴归饮。表里俱热而邪实者,双解散。内热毒盛者,东垣凉膈散,或解毒防风汤。热毒炽 盛,痘疮紫赤,烦躁者,搜毒煎,或大连翘饮,或犀角地黄汤。阴虚血少,燥热神昏者,四物汤或 二阴煎。阴虚血热而大便不通者,四顺清凉饮。大便不通,实热内壅而胸膈胀闷者,前胡枳壳汤,
或三黄丸。二便俱不利而实热内滞者,通关散。小水赤涩而邪热内蓄者,导赤散、六一散。心火盛 而惊搐多痰者,万氏牛黄清心丸,或七味安神丸。痘疮稠密,身热毒盛,养营退热解毒者,鼠粘子 汤、柴胡麦门冬散。
一、纯阳无阴之证,凡发热谵语,狂妄躁乱,大渴大烦,如见鬼祟,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六 脉滑数急疾,是皆火毒内炽之证,当用前法,酌而治之。
陈氏曰∶凡痘疹壮热,经曰不除,如无他证,只用六味柴胡麦门冬散治之。如不愈,服七味白 术散。凡身壮热,大便坚实,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皆疮毒未尽也,用射干鼠粘子汤。如不应,
用七味人参白术散。
程氏曰∶痘疮前后,凡有烧热不退,并属血虚血热,只宜四物汤按证加减。渴加麦门冬、犀角 汁,嗽加栝蒌霜,有痰加贝母、橘红。切忌人参、白术、半夏之属,倘误用之,为害不小。盖痘疮 属阳,血多虚耗,今但滋阴补血,其热自退,此即养阴退阳之义也。
一、痘后余热发热证治,俱详痘后余毒条中。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发热三朝治款(二十四)
属性:痘疹一证,虽原于有生之初,然必因时气相触,内外挟邪而后作。凡痘之轻重,已兆于发热之 微甚,而吉凶于此亦可判矣。毒轻者易出易靥,固不必治;毒甚者险证百出,故不得不治。凡治此 者,于初热时,急宜用轻扬之剂,汗以散之,但使外感之邪,脏腑之毒,皆作秽汗,尽从毛窍中出 ,则毒瓦斯已减其半,而重者可轻,危者可活矣。即如痘中一切变证,亦无非毒瓦斯欲出不能之所为,
一经表散,则毒从汗去,而诸证亦必自退。然又当察表里之轻重,或宜解表,或宜清里,或宜托助 元气,孰者宜急,孰者宜缓,有不可执一也。故胡氏曰∶表热壅盛,非微汗则热不解,里热壅盛,
非微利则里不解。失此不治,则毒瓦斯渐盛,而逆证随见矣。
一、散表之法,当知邪之浅深,毒之微甚。表邪甚者微散之,则表不能解,无益于事;表邪微 者妄汗之,则表气必虚,痘不起发,而反为大害。故惟以得中为贵,亦以微汗为贵,不可过伤卫气 也。其有大热不退,肌肤秘密,或气令寒凝之时,则不得不大为表散,一散未应,或至于再,必令 身热由汗而退,则毒瓦斯自解,可无患矣。此散之微甚,有权宜也。故凡是痘证,最畏内外之寒气,
务使表里温暖,但得毛窍中常见津津润泽,亦犹庖人炊笼之法,但欲其松,则皮肤通畅,气无不达,
痘必易出易收,无不善矣。
一、痘疮发热之候,宜乍热乍凉者为常。若遍身如火,昼夜不休,为失常也。此当察其表里,
酌宜施治。
一、痘疮初见发热,若无虚寒等证,固不得骤用温补,以助火邪,恐致鼓扇痘毒,则反资大害。
若无实火大热等证,切不可因其发热,妄用寒凉,必致败脾泄泻,则为害尤甚。此时医之通弊也,
大宜戒之。
一、既经表散之后,须谨避风寒,若使外邪再感,则皮毛闭塞,热毒必将复炽,汗而再汗,必 不能堪。又须切戒生冷水果,若误犯之,恐寒湿伤脾而为泄泻不食,则无不致害。
一、表散之剂,凡初见发热,状类伤寒,未知是痘非痘,即当先用汗散。此时欲散表邪,即当 兼调营气,宜以柴归饮为第一,惟大便不实者勿用之,以其性多润也,其次则苏葛汤,再次则升麻 葛根汤,或只用加减参苏饮亦佳。若冬月寒胜之时,或气体壮实,表不宜解者,须加麻黄,必要表 出一身臭汗为佳,但使热退身凉,苗则轻矣。若初发热,有恶寒身振如疟之状者,阳气虚也,宜柴 葛桂枝汤加黄 主之,痘出即愈。
一、清解之剂,用治表里而兼清兼散也。凡热之甚者毒必甚,若身常有汗而大热不退,或兼烦 躁热渴者,此其内火熏蒸而表里俱热也,须两解之,宜连翘升麻汤,或如圣汤。若身热烙手而目赤 口干,二便热秘,烦闷不安者,此表里俱实也,宜柴胡饮子,甚者大连翘饮、双解散,或调益元散 以利之。
一、表汗已透者,不得再汗,恐外亡阳而内伤气也。
一、发热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