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卷之二十七必集·杂证谟\鼻证<篇名>论证属性:鼻为肺窍,又曰天牝,乃宗气之道,而实心肺之门户,故经曰∶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 也。然其经络所至,专属阳明,自山根以上,则连太阳、督脉,以通于脑,故此数经之病,
皆能及之。若其为病,易窒塞者谓之鼽,时流浊涕而或多臭气者,谓之鼻渊,又曰脑漏;或 生肉而阻塞气道者,谓之鼻 ,及有喷嚏、鼻衄、酒 、赤鼻之类,各 当辨而治之。然总之鼻病无他也,非风寒外感,则内火上炎耳。外感者,治宜辛散,内热者 ,治宜清凉,知斯二者,则治鼻大纲尽乎是矣。
<目录>卷之二十七必集·杂证谟\鼻证<篇名>论治(共六条)
属性:一、鼻塞证有二∶凡由风寒而鼻塞者,以寒闭腠理,则经络壅塞而多鼽嚏,此证多在太 阳经,宜用辛散解表自愈,如川芎散、神愈散,及麻黄、紫苏、荆芥、葱白之类皆可择用。
若由火邪上炎而鼻塞者,单宜清火。火之微者,多近上焦,出自心肺,宜清化饮、黄芩知母 汤之类主之。火之甚者,多出阳明,或微兼头痛,宜竹叶石膏汤、凉膈散之类主之。若风寒 兼火者,即防风通圣散之类亦可用。大都常塞者多火,暴塞者多风寒,当以此辨之。
一、鼻涕多者,多由于火,故曰∶肺热甚则鼻涕出。由此观之,则凡无故多泪及多口涎 者,亦多属肝脾之火,皆其类耳。
一、鼻渊证,总由太阳、督脉之火,甚者上连于脑,而津津不已,故又名为脑漏。此证 多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郁,以致湿热上熏,津汁溶溢而下,离经腐败,有作 臭者,有大臭不堪闻者,河间用防风通圣散一两,加薄荷、黄连各二钱以治之。古法有用苍 耳散治之者。然以余之见,谓此炎上之火,而治兼辛散,有所不宜,故多不见效,莫若但清 阴火而兼以滋阴,久之自宁,此即高者抑之之法,故常以清化饮加白蒺藜五钱或一两,苍耳 子二三钱。若火之甚者,再以清凉等剂加减用之,每获全愈,或用《宣明》防风汤之意亦可 。但此证一见,即宜节戒早治,久则甚难为力也。凡鼻渊脑漏,虽为热证,然流渗既久者,
即火邪已去,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故新病者,多由于热,久病者,未必尽为热 证,此当审察治之,若执用寒凉,未免别生他病。其有漏泄既多,伤其髓海,则气虚于上,
多见头脑隐痛及眩运不宁等证,此非补阳不可,宜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又《
医学正传》有脑漏秘方,亦可检用。
一、鼻 肉,阻塞清道,虽鼻为肺窍,而其壅塞为患者,乃经络肌肉之病,此 实阳明热滞留结而然。故内治之法,宜以清火、清气为主;外治之法,宜以黄白散,及《千 金》 肉方雄黄散,或《简易》 肉方之类主之。
一、酒 赤鼻,多以好酒之人,湿热乘肺,熏蒸面鼻,血热而然;或以肺经素多风 热,色为红黑而生 疖者亦有之。内宜凉血清火,外宜硫磺散、白矾散之类主之。
一、鼻衄证,详见血证门。
<目录>卷之二十七必集·杂证谟\鼻证<篇名>灸法属性:囟会(灸七壮 治鼻 鼻痔)、上星(三壮 七壮 治浊涕)、通天(灸七壮 灸后鼻 出鼻积方愈)、迎香(治鼻塞多涕)、人中、风府、百会、风池、大椎、曲差、合谷(并治鼻流 臭秽)。
<目录>卷之二十七必集·杂证谟\鼻证<篇名>鼻证论列方属性:川芎散(因六九) 雄黄散(因八四) 《宣明》防风汤(因七七) 凉膈散(攻十九,痘八 三) 硫黄散(因八九) 防风通圣散(攻十六) 苍耳散(因七三) 清化饮(新因十三) 补中 益气汤(补三十) 神愈散(因七四) 《正传》脑漏秘方(因七九)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黄 白散(因八十) 《千金》 肉方(因八五) 竹叶石膏汤(寒五、六) 白矾散(因八七) 《简 易》 肉方(因八六) 黄芩知母汤(寒五一)
<目录>卷之二十七必集·杂证谟\鼻证<篇名>论外备用方属性:川芎茶调散(散四六 伤风鼻塞) 羌活胜风汤(散六一 风热鼻塞) 面鼻诸方(详因阵 六九至一百止)
<目录>卷之二十八必集·杂证谟\声喑<篇名>经义属性:《脉解篇》曰∶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 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经脉篇》曰∶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 ,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其别者,循胫骨外廉 ,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 ,取之所别也。
《奇病论》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胞络 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 复。帝曰∶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 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