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因成痞气。此以邪在表而攻其里,邪在阳而攻其阴,不当下
而妄下之,以致邪气乘虚,陷结心下,是误治之害最危者也。实者硬满而痛,是为结胸;虚
者满而不痛,是为痞气,宜审别治之。治法详结胸腹满条中。



<目录>卷之二十三心集・杂证谟\痞满

<篇名>述古(共三条)

属性:丹溪曰∶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内胀而外亦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盖
由脾气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为也。有因误下里气虚,邪乘虚而入于心之分为痞者。
有不因误下而得之,如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者。有饮食、痰饮不能施化为痞者。
有湿热太甚,邪着心下为痞者。
东垣曰∶伤寒痞者,从血中来,从外之内,从无形。杂病痞者,亦从血中来,从内之外
,从有形。有形以苦泻之,无形以辛散之。《玉机》云∶痞满之病,人皆知气不运也,独东
垣以血病言之,谓下多则亡阴而损血,此前人之未论也。世之用气药治痞而不效者,盖不知
此理故也。
刘宗浓曰∶古方治痞,用黄芩、黄连、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
,人参、白术之甘温以补之,茯苓、泽泻之咸淡以渗之,随其病之所在以调之也。既痞有湿
,惟宜上下分消其气,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略与疏导。世人苦于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效,
临时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下多亡阴之意也。如结胸是实邪,大陷胸汤主
之,痞是虚邪,诸泻心汤主之。愚据刘公此论,既云下多亡阴,又云痞是虚邪,诚然善矣,
然欲用诸泻心汤以治虚邪,能无失乎?盖未知塞因塞用,别有神化之妙法,而痞满多在脾,
尤不可以泻心也。



<目录>卷之二十三心集・杂证谟\痞满

<篇名>痞满论列方

属性:二陈汤(和一) 四君子汤(补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归脾汤(补三二) 治中汤(热十)
大和中饮(新和七) 温胃饮(新热五) 神香散(新和二十) 理中汤(热一) 加减二陈汤(
和二) 圣术煎(新热二五) 和胃饮(新和五) 理阴煎(新热三)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平
胃散(和十七) 养中煎(新热四) 橘皮半夏汤(和十三) 异功散(补四) 参姜饮(新热八)
《良方》浓朴汤(和五四) 五苓散(和一八二) 五福饮(新补六) 河间浓朴汤(和三三六)
解肝煎(新和十一) 枳术丸(和七九) 浓朴温中汤(热九十)



<目录>卷之二十三心集・杂证谟\痞满

<篇名>论外备用方

属性:四君子汤(补一) 香砂六君汤(补七) 人参养胃汤(和二三四 和胃) 启脾丸(和八六
行滞) 大健脾丸(和八五) 小半夏茯苓汤(和九 痰痞) 嘉禾散(和百六十 气痞) 八
味理中丸(热七 虚寒) 沉香桂附丸(热百十一 中寒) 越鞠丸(和一五四 火郁) 胡椒理
中汤(热六 虚寒) 半夏丁香丸(和百三十 气滞) 沉香降气散(和四十 气滞) 木香宽中
散(和五五 行气) 藿香正气散(和二十 寒滞) 苏子降气汤(和四一 顺气) 葛花解酲汤
(和一二四) 贴痞琥珀膏(外三一八) 熨痞方(攻八八) 消痞核桃(攻八七) 木香人参枳术
丸(和八二) 水红花膏(外三一九) 消痞膏(外三一六)



<目录>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泄泻

<篇名>经义

属性:《金匮真言论》曰∶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湿胜则濡泄。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
《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百病始生篇》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
,多热则溏出糜。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
飧泄,故气上矣。
《经脉篇》曰∶脾所生病,心下急痛,溏、瘕、泄。肝所生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

《宣明五气篇》曰∶大肠小肠为泄。
《厥论》曰∶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
《太阴阳明论》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
《阴阳别论》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肺脉小甚为泄。肾脉小甚为洞泄。
《脉要精微论》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