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珠粉丸(方见白浊条。)
中和丸 治湿热气痰。
苍术 黄芩 半夏 香附(各等分)
上为末,粥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
星夏蛤粉丸 燥湿痰,亦治白浊因痰者。
南星(一两) 半夏(一两) 青黛(一两) 苍术(一两) 蛤粉(二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
火痰
火痰者,痰因火盛也。盖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未有有痰而无火,未有有火而无痰者也。痰少则 能养胃,火少则能健脾。痰胜,则泛滥洋溢,以生诸病。火胜,则煎熬攻击,以生诸病。痰随火而升降,火领 痰而横行。火者,助痰为虐之贼也。然亦各有所借∶火借气于五脏,而势始盛;痰借液于五味,而形乃成。气 有余,则化为火;液有余,则化为痰。气能发火,火能役痰,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也。治火之 药,如∶芩、连、白术、青黛、软石膏等。火降,然后治痰。眩晕嘈杂者,是火动其痰也,二陈加芩、连、山 栀。噫气吞酸者,是痰因火上逆也,茱连丸,或 二陈加南星、芩、连、青黛。火盛生痰者,润下丸。痰稠浊,吐咯不出者,是火郁其痰,清膈化痰丸、栀子金 花丸主之。
茱连丸(方见火条。)
栀子金花丸(方见火条。)
食积痰
脾胃受伤,清气陷下,饮食不化,痰易生而多者,枳实、白术、曲 、半夏、陈皮、茯苓之类,是治其本 也,或枳术丸加橘、半、曲 。脾胃虚者,六君子加升麻提起。内伤挟痰者,必用黄 、白术、陈皮、半夏,
姜汁竹沥传送。食积痰,实者,坠痰丸;若虚,煎补气药送下。食积痰饮,喘急者,黄栝蒌丸,或青礞石丸。
枳术丸(方见内伤条。)
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方见脾胃条。)
黄栝蒌丸 栝蒌仁 半夏(姜制) 山楂 神曲(炒,各等分)
上为末,栝蒌水丸,如绿豆大,姜汤竹沥送下二、三十丸。
青礞石丸(方见前湿痰。)
老痰
(附郁痰)
老痰者,积久稠粘,咯吐不出。惟在开其郁,降其火,顺其气,软其坚,化凝结之痰,缓以治之,庶可取 效。故宜海石、香附、栝蒌、半夏、贝母、芒硝、桔梗、五倍子之类。王汝言化痰丸、润下丸、青礞石丸皆能 治老痰也。
郁痰吐咯不出者,以苦梗开之,或用二陈汤探吐,鹅翎搅,去其痰,或用盐汤探吐。
王汝言化痰丸 天门冬(一两) 黄芩(酒炒,一两) 海粉(另研,一两) 栝蒌仁(另研,去油,一两) 橘红 (一两) 桔梗(五钱) 连翘(五钱) 香附(盐水浸周时,炒,五钱) 青黛(另研,二钱) 芒硝(另研,
三钱,风化用)
上为极细末,炼蜜,入姜汁少许,丸如小圆眼大,噙化一丸。或嚼烂,清汤细咽下。或丸如黍米大,淡 姜汤送下五、六十丸。
【目录】卷三【篇名】郁证四属性:【歌】气血冲和安有患,若还抑郁病相寻。湿痰气血热兼食,六郁之形体认真。
【论】夫人之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抑郁,诸病生焉。故人之诸病,多生于六郁。盖郁者,结聚而 不发越之谓。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不得变化,所以传化失常而六郁之病生焉。六郁者,气、血、湿、
热、食、痰所郁也,而其状不一,开具于左∶盖诸郁之脉皆沉,沉则为郁故也,但其兼芤、涩、数、紧、滑、
缓之不同耳。丹溪云∶病之属郁者常八、九,看所挟,以开导之可也,故制越鞠丸通疗之。
越鞠丸(一名芎术丸)
苍术 香附 抚芎 神曲 栀子(各等分)
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温水下,每服五钱。
气郁
其状胸满胁肋胀痛,脉沉而涩,用二陈汤加香附、抚芎、苍术。气实者,加枳实、浓朴、砂仁、山栀、青 皮、木香之类。
二陈汤(方见痰证条。)
湿郁
其状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而细缓,
身体重,头重痛是也。白芷、苍术、川芎、茯苓、香附,或升阳除湿汤主之。
升阳除湿汤(方见湿证条。)
血郁
其状四肢无力,能食,便血,脉涩而芤,四物汤加桃仁、红花、青黛、抚芎、香附,或子和越鞠丸合四物汤治之。
四物汤(方见血证条。)
子和越鞠丸 桃仁(去皮尖) 红花 香附(醋制) 抚芎 青黛(各等分)
上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汤送下。
痰郁
其状动则喘,寸口脉沉而滑,二陈汤加海石、南星、香附、栝蒌仁、半夏,或王汝言化痰丸、润下丸。
二陈汤(方见痰证条。)
王汝言化痰丸(方见痰证条。)
润下丸(方见痰证条。)
火郁
其状瞀闷,小便赤涩,脉沉而数,骨髓中热,肌痹热,扪之烙手,逍遥散加山栀、香附、青黛、抚芎、贝 母、苍木,或火郁汤。
逍遥散(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