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集诸香以利窍。非辛热不能通塞,故用诸辛为佐使。犀角虽凉,凉而不滞。诃梨虽涩,涩而生津。世人
用此方于国中之时,每每取效。丹溪谓辛香走散真气,又谓麝、脑能引风入骨,如油入面,莫可解也,医者但
当用之以救急,慎勿令人多服也。
乌药顺气散(方见前真中条。)
八味顺气散
治中风正气虚,痰壅盛者,此方主之。
白术(土炒) 茯苓 青皮(炒) 陈皮(去白) 乌药 白芷 人参(各一钱) 甘草(五分)
按∶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四君子以补气。治痰之法,利气为先,故用青皮、陈皮、台乌、白
芷以顺气,气顺则痰行,而无壅塞之患矣。此标本兼施之法也。
\x痰火\x
痰涎盛,偏枯口噤,筋急拘挛,筋反纵,脉数,燥火为病,牛黄清心丸主之。在表,防风通圣散。在上,
凉膈散。昏冒发热,不恶寒,不安卧,此风热烦躁,泻青丸。痰火炽盛,烦渴便秘,脉数大,三黄枳实汤、滚痰丸。
牛黄清心丸(方见痫证。)
防风通圣散
治中风,一切风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头面生疮,眼目赤痛;或热生风,舌强口噤;或鼻生紫赤风刺、
瘾疹,而为肺风;或成风疠,而世俗呼为大风;或肠风而为痔漏;或肠郁而为诸热谵妄惊狂,并皆治之。
防风 川芎 当归 赤芍药(酒炒) 连翘 薄荷 麻黄(各四分) 石膏( ) 桔梗 黄芩(各八分)
白术 山栀子(酒炒黑) 荆芥(各三分) 滑石(二钱四分) 大黄 芒硝(各四分) 甘草(一钱)
上,姜、葱、豆豉同煎。
自汗去麻黄,自利去大黄、芒硝。
按∶本方有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
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
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肤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肤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
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芎、归、芍药,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焉。
\x凉膈散\x
泻青丸(二方并见火证条下。)
三黄枳实汤
黄芩 黄连 大黄(煨,各一钱) 浓朴 甘草(各五分) 枳实(二钱)
上,水煎热服,不拘时。
礞石滚痰丸(方见痰饮条下。)
\x湿痰\x
口眼 斜,半身不遂,涎多不语。中于右,属痰,稀涎散吐之。痰盛胸满,导痰汤。肥人痰厥,口眼 斜,
手麻木,化痰丸。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六君子汤加竹沥、姜汁。热多,荆沥汤,或加二陈汤,或
青州白丸子。痰火甚,滚痰丸。
稀涎散(方见前真中风条。)
导痰汤
即二陈加南星、枳壳。
六君子汤(方见脾胃。)
二陈汤(方见痰饮。)
竹沥汤
治中风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竹沥(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姜汁(三合)
相合,作三服。
荆沥汤
治中风有痰多热,宜常服此。
荆沥(二升) 竹沥(二升) 生姜汁(二合)
相合温服。
青州白丸子
治小儿惊风,大人诸风,牙关紧急,或痰喘体麻。
生半夏(七两) 生白附(二两) 生川乌(去皮,五钱) 生南星(二两)
上为细末,盛绢袋中,以井水中摆出末,更将手时揉之令出。如有渣,再为末,再入绢袋中,再摆揉,以
尽为度。放瓷盆中,日晒夜露,每朝晨要换新鲜水,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干如玉片,研
细,以大米粉熬粥饮,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汤下,风瘫温酒下,服不拘时。
达按∶前证若少壮之人,气血未虚,真水未竭,适因怒,动肝火,火畏水,不能上升,所以身凉无痰涎然。
须臾便醒者,水旺足以制火也,此名中气。老衰之人,气血俱虚,真水已竭,适因怒,动肝火,火寡于畏,得
以上升,所以身温有痰涎然。多不能治者,水竭无以降火也,此名中痰。虽然少壮之人亦有不治者,男子乃色
欲过多,下元水亏,不能治火;女人乃经后、产后,去血过多,不能配气。适因忿怒动火,而阳气无所根据附,
则随火而发越矣。阴也,血也,岂不为阳气之根本乎?



<目录>卷二

<篇名>中寒三

属性:【歌】胃虚肤豁中寒深,厥逆身凉脉细沉。要辨内伤并外感,理中姜附倍加参。
【论】有卒中天地之寒气者,属外因;有口食寒物而得者,属内因。然胃气太虚,肤腠疏豁,故寒邪直
入于中。其病即发,手足厥冷,脉息细微,身蜷不热,或有微热而不渴,倦言动者是也。当急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