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86-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第47页

胀大已二月。曾用破气药后,腹胀日增,且逐渐不欲食。胸闷,神倦,思睡乏力,转余诊治。察其脉濡,舌质淡润,苔白腻。《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按此症即属脾湿痰积,气机郁滞。法当化湿理气,温肝舒郁。处方:
茵陈10克苍术10克 砂仁6克厚朴9克吴萸6克
杭芍10克 焦山楂15克 青皮6克 甘草6克 炮姜9克
乌梅3枚
二诊:上方连服三剂,腹胀大减,胸闷渐舒,能进食。继以健脾理气为治。处方:
白术10克 枳实8克百部10克 木香5克木通6克鸡肝一具
三诊:上方连服五剂后,腹胀全消,食欲增进。为巩固疗效,继以六君汤加淮山药、扣仁、香附,麦芽、枣皮、乌梅,健脾柔肝调理而愈。
[按]:疳积之成因多由脾胃虚损所致。如断乳过早或乳食不节,恣食肥甘生冷油腻,停滞中焦,日久成积,积久成疳。或久病吐泻,或久热不退,或久痢久疟之后,津液耗竭。脾主运化、散精,并为胃行其津液。今脾阳虚衰,则胃阴枯竭,肺失滋源,不能充身润肤,积渐成疳。《幼幼集成》所谓“疳之为病,皆虚所致,虚为积之本,积为虚之标也。”所谓虚,证之临床,应指脾阳不足、胃阴枯竭、肺失滋源、津枯肺燥为主要原因。
一般疳积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为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腹大坚硬,青筋暴露,毛发焦枯,皮肤干燥;或午后潮热.烦渴困倦,多食易饥,食不为肌肤,大便溏泻,小便混浊,间有嗜食生米泥土等物,种种症象。一般方书只重现象,不重本质,罗列许多名目,如心、盱、脾、肺、肾疳以及蛔、眼、脑、鼻、矛疳等等。而且各列治法,舍本逐末,使后学者无所适从,徒乱人意。余治小儿疳积紧紧掌握脾肺二脏。由于脾胃相表里,扶脾阳、固胃液、滋肺阴、佐养肝和血等珐疗效甚佳。
鹤膝风
周姓女孩,九岁。患左膝关节肿大,住某医院,诊断为:“骨结核”。治疗二月,前后开刀五次,病情如故,请余会。诊。症见:患儿面色皓白,左膝关节肿大且僵冷,不能站.立。开刀之处涔涔流下清稀黑水,无疼痛感觉。终日嗜睡,舌润无苔,脉沉迟无力。详询病史,知发病是由于冬令玩雪而引起。寒邪侵入经脉,治不得法,迁延日久,郁而不解。脉症合参,当用通阳化滞和血之法。用加味阳和汤。处方:
麻绒6克熟地15克白芥子9克 鹿角霜15克’桂枝6克
上肉桂5克 炮姜9克 当归15克 甘草9克
方中熟地、肉桂、鹿角霜温肾阳固肾阴。麻绒开腠理。白芥子消痰化积,消皮里膜外之痰。熟地得麻绒则不凝滞.麻绒得熟地则不表散。此方重用鹿角霜一味,取温补而不粘滞。肉桂、桂枝并用者,取其温心、肺、肾之阳。加当归以补血、活血。全方配合有扶阳固阴之功。
二诊:上方服五剂后,面色由皓白渐转红润,左膝关节稍转温,肿势渐消。用原方去鹿角霜,每剂加服鹿茸1.5兑,再服五剂。取鹿茸补精髓,壮元阳,大补督脉,强筋健骨。因肾主骨生髓,督脉为周身骨节之主;肾强,精髓足,则督脉盛,寒邪化,经脉通,而关节肿大可望渐消。
三诊:上方服五剂后,膝关节转温,且能站立。面色红润,食欲增进,精神转佳,患部所流之清稀黑水转为黄色脓液。此肾阳虽复,尚须补气活血、生肌。方用张锡纯内托生肌散加减:
生口芪30克天花粉10克乳香6克没药6克山萸肉15克
此方重用口芪,取其性温、味甘,《本经》谓“主痈疽日久败疮”。以其补气而能生肌,其溃脓自可排除。花粉治痈肿疮毒,配合黄芪更能增强生肌排毒之功。乳香、没药一能调血中之气,一可调气中之血。乳、没合用,宣畅脏腑,疏通经络,善治疮痈,能去瘀滞。山萸肉温肝、补肝以通九窍。全方共呈益气生肌、排脓疏络、解毒之功。服用七剂,后。创口逐渐愈合。
[按]:阳和汤一方,为治阴疽内陷方,因具有通阳化滞和血的作用,故命名“阳和”,取其如日光一照,寒邪悉解之意。惟原方剂量过轻,不能胜病。故用时应师其意而不泥其方。本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如墨守成规,妄用成方,或执不变之方,以治变动不居之证,虽属效方,亦难取胜。
中 耳 炎
童××,男,五岁。左耳流脓,且发高热,体温39.7℃,西医诊断为中耳炎,曾用青霉素等药,发热未减,流脓依然,延余诊治。症见:左耳中有清稀脓液渗出,精神萎顿,有“但欲寐”之势。二便通畅。舌质青滑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断为寒邪入子少阴肾经。肾开窍子耳,经气相通,今寒邪侵入肾经,滞子耳窍,故现上述诸症。治法先宜温经散寒,鼓邪外出。方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
附片30克 麻黄6克 细辛3克
二诊:服上方一剂后,发热即退,体温正常。患儿面色唇口转红,脓液转稠,脉转弦数,舌质转红。病已由寒化热,所谓“阴证转阳”,其病易治。宜用清肝降火之剂。乃予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
龙胆草5克 栀子3克 黄芩6克 车前子6克 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