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脉浮紧可知,非少阴病之恶寒可此,故不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只用通阳化气的桂枝,俾卫阳振奋,则恶寒自罢。是方之中,尤妙在麻黄配白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配麻黄,善祛表里之湿,同时,可达微汗而解,更加桑枝横达肢臂而通络。方虽简而效验灵。
血
痹
阎××,女,三十九岁,妊娠二月。近五日来,右下肢疼痛,继之咳嗽,痰清带血,咳引右侧肩背疼痛,胸闷痛,上气喘息,头目眩晕,尿少,食欲减退。于1956年3月7日住入昆华医院(即今省第一人民医院),经摄胸片等检查,诊断为右下肢栓塞性静脉炎合并肺梗塞,经西药治疗一周后拟作人工流产与截肢术。因患者不同意,于3月14日转入陆军医院(即今四十三医院),诊断同前。17日延余会诊,详询病史,患者平素工作疲劳之时常感喘息、胸闷、心悸、短气乏力;此次妊娠后,出现右下肢疼痛,逐日加剧。近半月来咳嗽痰血,一直未止。入院后小便短少,一日仅二至三次。查得舌质青润,苔薄白,脉沉,面青,神疲欲寐,右下肢轻微浮肿,但不红,自觉疼痛拒按,不能站立。脉、舌、症三者合参,系平素心肺阳虚,寒邪凝滞。万全之策,宜先复心肺之阳兼以散寒为治,以俟转机。方用自拟姜桂苓半汤加元肉。处方:
生姜15克 桂枝15克 茯苓15克 法夏9克 元肉15克
二诊:上方服三剂后,上气喘息减轻,胸、肩、背疼痛渐趋缓解,舌质由青转红,脉由沉转弦,苔白腻。但大便不通,下肢疼痛不减,头痛隐隐。用自拟天麻汤加减。处方:
明天麻10克 葳蕤仁15克 北口芪15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川芎6克 防风9克 独活6克
藁本6克 秦艽6克 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2枚
三诊:上方服三剂后,大便畅通,下肢疼痛减轻,微咳嗽,痰中略带血丝。用《伤寒论》桂枝加芍药汤加减。处方:
桂枝9克 杭芍15克 炙远志6克 炙冬花9克 茯神15克
甘草6克 炮姜9克
桂枝汤为妊娠第一方,具有温经通阳,调和营卫气杌之功,加重芍药有利于安扶胎元。
四诊:服上方二剂后,咳血止,下肢疼痛轻微。此时寒邪已基本消除,心阳渐复,但大便又呈现不通。用《伤寒论》麻仁丸加减,以润肺养血通便。处方:
火麻仁15克 杏仁9克 杭芍9克 瓜萎仁9克通大海3枚
甘草3克(白蜜一匙调入)
五诊:服上方一剂,大便畅通,下肢疼痛亦随之大减,但郁热渐起,虚烦失眠,痰血虽止,仍咳嗽,痰由清转稠。用自拟三豆银翘散合栀豉汤加减。处方:
淡豆豉9克 黑豆10克 红饭豆15克 桑叶10克 连翘10克
浙贝母9克 陈皮9克 茯苓9克
枯芩6克 灯心1束
竹茹6克
此方清肺祛痰,“轻可去实”,以除郁热。
六诊:服上方三剂后,咳痰大减,烦躁止,并能安眠,下肢疼痛逐渐消失。为了巩固疗效,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卫外守中,调和营卫,温通气机,促进血行,以三才封髓丹纳气归肾,使虚火不致上浮,继以炙甘草汤扶心肺之阴阳,以六君子汤健运脾胃。以上五方交替服用,从本调治,至4月20日,患者已能下楼活动而出院休养,到临产期安全分娩。
[按]:此证关键在于心肺阳虚,寒邪凝滞,营卫失调,血行瘀阻。因此,出现下肢静脉栓塞、肺梗塞及咳嗽痰血等症。据此,以温散寒邪、恢复心阳为主,选用姜桂苓半汤、天麻汤等方,兼施育阴润燥,活血通便之剂(麻仁丸、三豆银翘散),继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封髓丹、炙甘草汤和六君子汤等,以巩固疗效。其所以获效者,是由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本着“如常迟交”,“治本还当治标”的原则,并坚持机体的内外统一、上下统一的原理,才使错综复杂的病症得以缓解,免除了截肢,保住了胎儿。
右肢抖颤
刘××,男,六十岁。患右侧手足颤抖不止,历时二年多,曾经中西医治疗无效。症见:右手颤抖不已,右手不能取物,亦不能持物。畏寒身重,面色黯暗不泽,精神不振,甚感忧愁。舌苔滑腻,脉象三、五不整。索阅所服中药处方,多系养血祛风,清热涤痰之类。此症时日已久,若再迟延,则有“偏枯”之虞。查其病根在于脾肾阳虚,风痰郁阻。因肾阳即命火,命火不足,火不生土,则脾阳不振,水湿难运,湿痰停滞,阻碍肺胃气机之宣达。因脾主四肢,肺主一身之气,脾肺之机能受抑,木气鼓之,故手足颤抖也。因其标乃风痰,其本在脾肾,故滋阴养血,平肝熄风,非其所宜。根据以上分析,先以壮火扶阳、健脾燥湿、祛风豁痰之剂。用术附汤和郑钦安姜附茯半汤加味。处方:
黑附片60克 漂白术30克 生姜30克(取汁分次兑入)
茯苓15克 法半夏9克 炙南星15克 明天麻9克
白芥子6克 甘草6克
上方附子配白术,名术附汤,专治肾阳虚衰、脾阳不运、湿浊停聚之证。生姜、附子、茯苓、半夏即姜附茯半汤,郑钦安谓为“回阳降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