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
[按]:本例水气上泛之因,为风邪外袭,肺失宣降,胃气不和,膀胱气化不利,故不能通调水道,以致在上而为咳嗽、面浮,在中则为呕吐水饮,风邪不能及时宣散,与内蕴之水饮郁而化热,在下则为血尿。治疗关键在于分清表里,宣通肺气,清散风热之邪为急。俟风热之邪宣散,再予小半夏汤化饮降逆,和中止呕。进而以桂麻各半汤开太阳气机,再佐以姜挂苓半汤,复心肺之阳而助宣肺化饮之力。待阳复继以猪苓汤育阴、利湿,泻未尽之余热而治血尿。此证如表邪未尽,即用里证之猪苓汤,无异引邪深入,关门缉盗,病势缠绵,难期速效。本例虽有血尿,而用桂麻各半汤者,意在宣通膀胱气机,使病邪外散,用姜桂苓半汤者,意在助心肺之阳,为下步用猪苓汤创连育阴、利湿之条件。
肾虚全身浮肿
孙××,男,八岁。全身浮肿已三月余,尤以面目及四肢为甚,求医殆遍,多以五苓散、五皮饮一类通套方剂施治。又兼西药利尿剂屡用,不但无效,反而病势日增。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请余会诊。诊见患者面青暗滞,精神萎顿,四肢不温,口不渴,浮肿按之凹陷久而不起,舌白滑,脉沉细。脉症合参,已显露元阳衰惫之象。急宜扶阳抑阴。用《伤寒论》茯苓四逆汤去人参。处方:
附片60克 茯苓15克 干姜15克 炙甘草6克
此方旨在峻扶元阳,温肾行水。
二诊:服上方三剂后,小便通,肿势减。继用《伤寒论》理中汤加附予。处方:
附片60克 潞党参15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6克
此方重在温肾理中,扶助元阳。
三诊:服三剂,肿胀续减。惟小便量尚少,显系温阳之力犹嫌不足。予《伤寒论》自通汤,重用姜、附,交通刚阳,宣达气机。处方:
附片90克 干姜24克 葱白3个
四诊:服二剂后,小便通畅,肿势火减。嘱原方再服五剂,症状消失。
[按]:慢性肾炎,多属脾肾两虚,元阳衰惫,故不可徒事利尿驱邪,舍本逐末。《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临证时宜把握阴阳,权衡利弊。本症全身浮肿,面青暗滞,精神萎顿,四肢不温,已属正气大虚,元阳不振,机体气化功能衰惫,急当温补以增强气化功能。张景岳曾说:“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愈者,愈出自然。”故临床上,凡遇本病属阳虚者,直接温补阳气,宣通气化,不利尿而尿自通,不消肿而肿自退。
虚损浮肿
邓××教授,男,五十余岁。于1951年患全身水肿,历时半年,经住院治疗,抽水、利尿均未见效,病势危重,延余往诊。初诊之时,即见其面色不华,额部黧黑,头身倾视,毛发、爪甲、皮肤、唇齿均见憔悴枯槁之象。目无精光,神倦息短,动则喘促。两脚显著浮肿,腹部鼓胀,小便短涩。失眠,多梦,肿势延及阴囊。舌苔黄腻而润,脉空无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势至此,亦非一朝一夕。综合言之,此症五脏虚损,精血大亏,神气将脱。何以知之?盖心主血,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发为血之余。心脏亏损,故面色无华,脉空无根,并见毛发枯槁。心藏神,神不守舍,故见失眠、多梦。心阳源于肾阳,心阳亏,肾阳亦亏。肾属水,其色黑,肾水上泛,则额现黧黑。肾主骨,齿乃骨之余,肾亏则齿枯。肝肾同源,肾精上注于目,肝开窍于目,肝肾两亏,精血不足,则目精无光。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不足,故爪甲枯焦。肺合皮毛,肺气不足,则皮毛憔悴。今心肺肝肾均亏,脾为中土,亦未有不亏者,其肿势之泛滥,与脾之不能制水有关。更有甚者,头倾视深,目无光泽,为神将脱绝之候。所幸尚能进食,食能知味。精神虽困顿,神智尚清楚。生机未绝,应尽力救治。但五脏俱病,何以为主?经曰:“肾为先天之本”,应以肾为根本。故此症之治,必须峻补命门,俾元气得复,其症始可望愈。然久病之人,最易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经络闭塞,应先温阳解表疏通经络,使经络疏通,气血畅行,然后再以峻补命门之剂,始可化气而行水。辨证清,立法定,遂决定先用自拟方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处方:
附片60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川芎6克 独活6克 防风9克 桑寄生15克 陈皮6克
台乌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2个
上方服三剂,患者感到全身舒适。说明经络疏通,急宜直补命门,兼利水治之。方用严用和济生肾气汤。处方:
附片90克 熟地15克 淮山药15克 茯苓24克 泽泻9克
淮牛膝9克 肉桂15克 粉丹皮6克 山萸肉12克 车前子9克
汪切庵解是方曰:“此太阴少阴药也。土为万物之母,脾虚则土不能制水而洋溢,水为万物之源(小注略,下同),肾虚则水不安其位而妄行,以致泛滥皮肤肢体之间。因而攻之,虚虚之祸,不待言矣。桂附八昧丸滋真阴而能行水,补命火因以强脾,加车前子利小便则不走气,加牛膝益肝肾,藉以下行,故使水道通而肿胀已,又无损于真元也。”
喻嘉言用此方,主张以附子为君药,指出“肾之关门不开,必以附子回阳,蒸动肾气,其关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