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二十岁,这个就是“极”。在极的终点就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生数已经终了,一切都完蛋了。既然一切完蛋了,怎么还会万物复始呢?在这个节骨眼上,古人认识到,要想在一个极变终了之后还会有另一个极产生,要想使极与极之间能够顺利的转换,就必然有一个比“极”更高的东西,就像孩子生不出孩子,必是母亲方能生出孩子一样。那么,这个“母亲”,这个比“极”更高一辈的东西,就称之为“太极”,太极的概念就这样诞生了。有了太极,在生数终了以后,就可以万物复始,就可以产生新生命,就可以产生新的成、住、坏、空。所以,太极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太极就是这样一个东西,惟有它,宇宙才能不断地循环下去,惟有它,生命才能终而复始。所以,太极就是这样一个如环无端的东西。我们看由北宋周敦颐所传出的太极图,画出的就是一个空空的圆。这样一个圆,它如环无端,正好体现了太极概念的涵义。只可惜后世的许多人误将那个阴阳鱼的画面当作太极图,闹成天大的笑话。有阴阳鱼的这个画面,只能称作两仪图,或者阴阳图,当然,如果连上阴阳图外面这一圈看,叫做太极阴阳图也未尝不可。但,绝不能将阴阳鱼这个画面单称太极图,这如同指子为母,岂不可笑。《系辞》曰:“生生之谓易。”又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是什么呢?易就是产生生命的那个东西,那个道理。这个东西,这个道理又是什么呢?就是太极!前几十年,由于人工胰岛素合成成功,于是在科学界产生了一种思潮,认为生命也可以合成。既然蛋白质可以合成,而人又是由蛋白质构成的,那为什么生命不可以合成呢?生命究竟能不能合成?这个问题梁漱溟前辈在他的《人心与人生》中发表过专门的见解:“自然生命靡非始于分化孳息,而人工之造物恒必从构合入手,此世所共见。今曰从构合入手取得生命,吾窃疑其貌似在此。”生命来自单细胞的分裂,就是当今最时髦的无性繁殖,克隆术,也没有违背这个过程。只有分化才能孳息,合成怎么孳息呢?所以,生命不可能由合成产生。只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过程不可能倒过来。因此,生命可以合成,在现代找不到根据,在古代也找不到根据。而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并不相违,越是深层的问题越是这样。所以,传统钻得越深,往往对现代的理解就越深刻。当然,反过来也是这样,对现代的问题钻研得越深,有可能对传统的看法就越深刻。所以,传统与现代需要对话,需要高层次的交流。只有这样,东西方文化才有可能真正沟通,才有可能相互获益。而这个对话必须平等,你要高高在上,独称老大,那这个交流就没有办法实现。从“生生之谓易”,从易这门学问对生命的界定,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感受,传统的学问绝不容轻视。它不但涉及一般的问题,而且触及科学最深层的问题。生命来自分裂,不来自合成。太极生两仪是分裂过程,两仪生四象也是个分裂过程。在两仪阶段,阴阳初判,这个时候尚未形成生命,等到四象产生了,有了生长收藏,植物类的东西就有可能产生。四象的时候就是二阴二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或者称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分化,变成三阴三阳,生命就开始形成了。所以,我们要研究生命,特别是研究人的生命,就要特别注意这个三阴三阳。
2.三阴三阳
《易》这个系统在讨论两仪四象以后,就跳到八卦这个层面,当然,八卦也有三阴三阳,但是,阐述的角度显然与医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医系统的三阴三阳应该说是很独特的。我们看《素问》,在《素问》的前几篇里,只讲二阴二阳,特别是《四气调神大论》,它只提少阳少阴,太阳太阴,直到第六篇《阴阳离合论》才明确提出三阴三阳。就是在二阴二阳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厥阴,一个阳明。阴阳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能找到,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在用它,但是,像厥阴、阳明这样一对概念,则几乎只限于医家之用。可见这两个概念对中医的关系很大。什么叫阳明?什么叫厥阴呢?《素问》里面有专门的定义:两阳相合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而其他的二阴二阳,《素问》里没有专门的定义。这就说明了厥阴阳明的引入,对于中医理论的构建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中医有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或者说最基本的特点,这个观念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就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这样一个观念,实际上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能见到,儒家的学问,道家的学问,都是秉承这样一个基本的东西。可以说,这个观念是整个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前面我们讨论伤寒的时候,引述了许多《四气调神大论》的观点,实际上都是说的这个观念。前章已经说过,春夏为什么要养阳?秋冬为什么要养阴?春为什么要养生?夏为什么要养长?为的是与天地同步。天地生你也生,天地怎么变化,你也怎么变化,这就是天人相应,这就是整体观念,这就是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从原始自然的意义讲,就是说的这个问题。那么,我们要跟上天地的变化,首先必须知道天地怎样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