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80-心医集-第11页

如疮如箭;观于无所 有处,如醉如痴,皆是心病,非 真寂静,亦如前法,离而弃之。更求非有想非无想定,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 想。今双离之,即便观于非有非无。何法非有?谓心非有,何以故?过去现下未来求之 都不可得,无有形相,亦无处所,当知非有。云何非无?无者是何物乎?为心是无乎?为 离心是无乎?若心是无,则无觉无缘,不名为心;若心非无,更无别无。何也?无不自无,
破有说无,无有则无无矣,故言非有非无。如是观时,不见有无。一心缘中,不念余事。
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熊,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 相。是定微妙 ,三界无过,证之者,咸谓是中道定相,涅 常乐,我净爱着是法,更不修习,如虫行至 树表,更不复进,谓树外无高,可悯也。殊不知此定虽无粗烦恼,而亦有十种细烦恼,凡 夫不知,误谓真实。世间外道,入此定中,不见有无,而觉有能知非有非无之心,谓是真神 不灭,若有明师传授,方知是四阴和合,而有自性,虚诳不实。从此不受不着,即破无明 入灭受想定,获阿罗汉果,是谓九次第定也。大抵初禅离欲界入色界,二三四禅皆色界,摄四定离 色界入无色界,灭受想定,则出三界,证阿罗汉果,生净土。此非闭息导引、坎离成丹之所 及,盖能成大仙,然后能学佛,此之谓也。
静坐之诀,原出禅门,吾儒无有也。人自有生来,终日驰骤,逐物忘归,动固纷纷,静亦 扰扰,稍加收摄,便觉朗然,中间曲折,无明师指授,不得肯綮,或得少为足,或反成疾患,
不可不知所适从也。
凡静功先须辨志,志一差即堕邪径。如学人为名闻利养而静坐;如为志气昏愚,欲聪明胜人 而静坐;如为尘劳苦 报,慕为善安乐而静坐;如为千生万劫,生死未了,求得正道而静坐。真正修行者,
发大愿心,如《楞严经》云∶有一众生不成佛,永不于此取泥洹,又云∶将此身心奉 尘刹。所以菩萨修行,身虽暂舍众生,而心常悲悯,于闲静处,服禅、定药,得实智 慧,除烦恼,起六神通,广度众生。即如儒者隐居,岂洁己忘世哉?正为求万物一 体之志耳。
古语云∶静处养气,闹处炼神。金不得火炼,则杂类不尽;心不得事炼,则私欲不 除。苟能调和气息,收敛元神;动中习存,应中习止∶立则如斋,手足端严,行则徐徐 ,步与心应;言则安和,勿使躁妄;一切运用,皆务端详闲泰。勿使有妄想、妄为、
妄行诸疾,又何益非静功哉!
<目录><篇名>纪验属性:考古以凡人血脉有未和,因治药调齐之,苟非慎于物,其用无验,盖慎物齐也。齐即剂也 ,剂以取验,验而出。如黄帝时桐君,逮北齐徐司徒、唐英司空、孟刺史,处如华佗弟子李当之 ,逮梁陶隐居,唐孙思邈诸先贤,指不胜屈。大抵以验传,以书传,一药用,生死系焉,何可以 人性命尝试乎?予于医深明慎物之义,每视一至愚者。至贱者,未尝不毕予调齐之力,及遇尊贵,
亦犹是。慎物以行之,而医同,而验同,非如世医视富贵与贫贱殊,方用药时,已心战手棘,安 能取验?岂知得慎物之义,正未始不同、未始不异哉!予以事闭门,益求医理,无何而疾病相呼,
验其一,又验其十,辙将不停,时在省更多。中有奇验诸方,皆按症创用,非旧本所有,因之取 所奇验,付之剞劂,有纪验集,而后及于症辨,而后及于脉辨,而后及于秘方静功,故是集以纪验 为之首。
\x纪验\x 陈部堂(讳泰,号□□,礼部左侍郎,时统大兵入闽,驻营南台)己丑仲夏,偶伤寒症,至八 日,忽眼黑直视、身冷卒倒,有欲用姜汤灌之,予曰非也,夫因气暴逆而致然者,可用姜汤苏合丸等 药,今部堂两手热极,此心火也。体肥房 劳,暑气相触,肾水下亏,心火上炎,宜黄连、宜参,以药二味投之,立效。
\x药方\x 川黄连(一钱姜汁炒) 人参(七分)
水一碗,煎五分,渣再煎。
祖部堂(讳泽远,号清渊,礼部左侍郎,统大兵入闽)己丑夏,得痢疾,每昼夜行 七八十次,其疼不可言,便出仅血脓数点,饮食概不进,瘦弱已极。如此者月余,诸医咸 虑之,以为此毒瓦斯薰蒸清道,致胃口遏塞,闻食即吐,凶兆也。予按症面热身凉,脉大而 滑。夫病久则邪气日盛,当身热,而今身凉;身凉不宜脉大,而今脉大;细视胃脉乍大乍 细。予豁然曰∶此非噤口之症也。因感寒不发散,故胃以上有积寒;冒暑不清凉,故胃以 下有积热。宜以热药开胃口之寒,以凉药通谷道之热,久病虚甚补之。服此药当两日能 饮,三日能食,四五日进荤膻,易易耳。闻者大惊。及进药一服,当夜减病之半,次夜仅行 八九次,三服则神气渐旺,饮食渐进,五六日而愈矣。
\x药方\x 白豆蔻仁(一钱) 干姜(煨,一钱) 黄连(吴茱萸制一钱) 黄芩(姜汁炒,一钱)
白术(陈壁土炒八分) 人参(大南枣包煨八分)
加黑枣一枚,水一碗半,煎七分,日进二剂。
佟中丞(讳国鼎,号怀东,时巡抚福建)戊子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