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寒积。两不移易之定法也。

  黄龙汤 治失下循衣撮空。虚极热盛。不下必死者。

  小承气汤本方用大黄三钱。浓朴钱半。枳实一钱加芒硝二钱。甘草一钱。人参较大黄减半。

  当归二钱。生姜五片。大枣一枚。如肠鸣。去芒硝加半夏、茯苓。血秘。去甘草加桃仁泥、生地黄汁。

  气秘。去当归加木香。风秘。去大枣加羌活。年老气虚。去芒硝。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乌能兴云致雨。或者以为因虚用参。殊不知参在群行剂中。则迅扫之威愈猛。安望其有补益之力欤。千金又以小柴胡易名黄龙汤。意在培土以安风木。殊非此方寓补于泻之义。

  三化汤 治类中风。外无六经形证。内有便溺阻隔。

  小承气汤加羌活。

  羌活导滞汤 治大便风秘。

  小承气汤去浓朴。加羌活、独活、防己、当归、甘草。此方较三化汤。药味稍异而功用不殊。

  与枳实导滞丸。则泾渭各别。彼虽亦本承气。而兼枳、术、三黄。因隶之伤饮食门。此不复列。

  紫草承气汤 治痘疮干紫。便秘喘满。

  小承气汤加紫草。

  卷十六 祖方

  抵当汤(玉函)

  治蓄血少腹硬满。小便自利。

  水蛭(熬黑。如无。以鲮鲤甲生漆涂炙代之。) 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枚。) 大黄(酒浸。一两。)

  桃仁(去皮尖。三十枚。)

  上四味。水煎去滓。取三升。温服一升。不下再服。按此与承气不同。承气用枳实、浓朴以利气。

  此用水蛭、虻虫、桃仁以破血也。

  抵当丸(玉函) 治蓄血小便自利。服汤不应。用此丸。

  抵当汤本方用水蛭二十枚。虻虫二十五枚。余同汤方。杵细入蜜。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

  取七合服之。 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变通抵当丸抵当丸去水蛭。加 虫二十个。鸡血拌。瓦上焙干。余如本方。如欲缓攻。临卧时酒服。五丸至十丸。

  瘀下。止后药。

  下瘀血汤(金匮) 治妇人产后腹痛。有干血着脐下。

  抵当汤去水蛭、虻虫。加 虫。(二十枚。熬。去足)

  代抵当场丸 治虚人蓄血。宜此缓攻。

  抵当汤去水蛭、虻虫。本方大黄用四两。(酒浸。)桃仁用二十枚。加芒硝、蓬术、穿山甲、归尾、生地黄各一两。肉桂三钱。为末蜜丸。蓄血在上部者。丸如芥子。黄昏去枕仰卧。以津咽之。令停喉以搜逐瘀积。在中部食远。下部空心。俱丸如梧子。百劳水煎汤下之。用归、地者。引诸药入血分也。

  如血老成积。攻之不动。去归、地。倍蓬术、肉桂。

  卷十六 祖方

  凉膈散(局方)

  治温热时行。表里实热。及心火亢盛。目赤便秘。胃热发斑。

  大黄(酒浸。二两) 芒硝(一两) 甘草(炙。六钱) 连翘(一两) 黄芩(一两)

  山栀(八钱) 薄荷(七钱)

  为散。每服四五钱。加竹叶十五片。水煎温。日三夜二服。得下热退为度。(世本。无竹叶。有姜一片。

  枣一枚。葱白一茎。)硝黄得枳、朴之重着。

  则下热承之而顺下。得芩、栀、翘、薄之轻扬。则上热抑之而下清。此承气、凉膈之所攸分也。

  用甘草者。即调胃承气之义也。局方专主温热时行。故用竹叶。若治感冒之证。从世本用葱白、姜、枣可也。

  清心散 治温热时行壮热。神昏不语。便溺闭涩。

  凉膈散加黄连一两。为散。每服四五钱。加竹叶一把。白蜜少许煎服。头痛。加川芎、防风、石膏。不应。加麻黄。

  转舌丸 治类中风。舌强不语。神识不清。

  凉膈散加石菖蒲、远志肉各一两。蜜丸。朱砂为衣。薄荷汤化下。

  润燥汤 治痘疹过用丁、桂热药。咽痛烦躁秘结。

  凉膈散去硝、黄。加当归、白芍、生地、荆芥、鼠粘子。

  通圣散 治西北卒中。外内热极。

  凉膈散去竹叶。加麻黄、石膏、滑石、生白术、防风、荆芥、桔梗、川芎、当归、芍药、生姜。

  双解散 治温热时行。外内热极。

  通圣散倍滑石。用生甘草。

  卷十六 祖方

  备急丸(金匮)

  治心腹卒痛如锥刺。宿食冷积胀满。

  巴豆(去皮心膜。用霜一钱。) 干姜(生。二钱) 大黄(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