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之。但必表里齐等。不容先后治者。万不得已而用也。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重病者。一日一夜。当 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发汗药。须温暖服者。易为发散也。日三服者。药势续也。病势稍重。当促急服之。

  以折盛热。不可拘于本方。设药病不相对。汤入即便知之。如阴多者。投以凉药。即寒逆随生。阳多者。饮以温剂。则热毒即起。是便有所觉。 时者。周时也。一日一夜。服汤药尽剂。更看其传。如病证犹在。当复作本汤。以发其汗。若服三剂不解。汗不出者。

  邪气大甚。汤不能胜。必成大疾。千金曰。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

  王三阳云。亦有黄 建中补之。而后汗出者。若服三剂发汗药。汗复不出。其死必矣。宜仔细候脉消息之。毋妄治也。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根据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

  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热在上焦。则为消渴。言热消津液。而上焦干燥。则生渴也。大热则能消水。热少不能消之。若强饮。则停饮变为诸病。至七八日。阳胜气温。向解之时多。尚生大渴。

  亦须少少与之。以润胃气。不可极意饮也。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者。为水饮内停而不散。不可更与之。忽然阳气通。水气散。先发于外。作大汗而解。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亦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小渴者。为腹中热少。若强与水。水饮不消。复为诸饮病也。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动数之脉。邪在阳也。汤入而变迟者。阳邪愈也。浮大之脉。邪在表也。而复减小者。表邪散也。病初躁乱者。邪所烦也。汤入而安静者。药胜病也。是皆为愈证。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五十九穴者。以泻诸经之温热。针经曰。热病取之诸阳五十九穴。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而补其不足。所谓五十九刺。两手内外侧各三。凡十二 。五指间各一。凡八 。足亦如是。头入发际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 。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 。

  耳前后口下各一。项中一穴。凡六 。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又内经曰。热俞五十九。头上五行。行五者。以泻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

  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冲。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旁五。此十者。

  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穴有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其灸刺之禁。皆肉薄骨解之处。血脉虚少之分。针灸并中髓也。

  凡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患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

  病患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患脉一至。名曰六损。

  四脏气绝者。脉四损。五脏气绝者。脉五损。五脏六腑俱绝者。脉六损。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寒则伤血。邪并于血。则血盛而气虚。故伤寒者。脉盛而身寒。热则伤气。邪并于气。则气盛而血虚。故伤暑者。脉虚而身热。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脉阴阳俱盛。当汗出而解。若汗出不解。则邪气内胜。正气外脱。故死。内经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千金曰。热病已得汗。脉尚躁盛。此阳脉之极也。死。

  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脉阴阳俱虚者。真气弱也。热不止者。邪气胜也。内经曰。病温。虚甚者。死。

  脉至乍疏乍数者。死。

  为天真荣卫之气断绝也。

  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

  为紧急而不软。是中无胃气。故不出其日而死。

  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谵言妄语。阳病也。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