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 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 内入。嚏而出之。声 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
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浮为阳。沉为阴。阳脉紧。则雾露之气中于上焦。阴脉紧。则寒邪中于下焦。上焦 者。太阳也。下焦者。少阴也。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疼、胫酸者。雾露之气。
中于太阳之经也。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胫逆冷。便溺妄出者。寒邪中于少阴也。因 表气微虚。邪入而客之。又里气不守。邪乘里弱。遂中于阴。阴虚遇邪。内为惧栗。致 气微急矣。内经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此上焦之邪甚。则下 干中焦。下焦之邪甚。则上干中焦。由是三焦溷乱也。三焦主持诸气。三焦既 相溷乱。则内外之气。俱不得通。膻中为阳气之海。气因不得通于内外。怫郁于上焦 而为热。与脏相熏。口烂食龈。内经曰。隔热不便。上为口糜。中焦为上下二焦之邪 溷乱。则不得平治。中焦在胃之中。中焦失治。胃气因上冲也。脾、坤也。坤助胃气。
消磨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磨消。故胃中浊也。金匮要略曰。谷气不消。
胃中苦浊。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气不能布散。致荣卫不通。血 凝不流。卫气者。阳气也。荣血者。阴气也。阳主为热。阴主为寒。卫气前通者。阳气 先通而热气得行也。内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化则能出以小便赤黄。知卫气前通也。
热气与胃气相搏而行。出入脏腑。游于经络。经络客热。则血凝肉腐。而为痈脓。此见 其热气得行。若阴气前通者则不然。阳在外。为阴之使。因阳气厥微。阴无所使。遂阴 气前通也。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厥微。则不能卫外。寒气因而客之。
鼻者。肺之候。肺主声。寒气内入者。客于肺经。则嚏而出之。声 咽塞。寒者。外邪 也。厥者。内邪也。外内之邪。合并相逐为热。则血凝不流。今为热所壅。使血凝自下。
如豚肝也。上焦阳气厥。下焦阴气厥。二气俱厥。不相顺接。则脾气独弱。不能行化气 血。滋养五脏。致五脏俱虚。而五液注 下。针经曰。五脏不和。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阖、合也。清、圊也。下焦气脱而不合。故 数便而下重。脐为生气之原。脐筑湫痛。则生气欲绝。故曰命将难全。
沈亮宸云。卫气 前通者。下焦之邪。化而为热。阴病变阳。故为痈脓。阴气前通者。
上焦之邪。化而为寒。复遇外客之寒邪。则上下皆寒矣。故向日为热所壅之血凝自 下。如豚肝也。此阳病化阴。故曰阴阳俱厥。厥者寒逆之极也。所以命将难全。伤寒 之症。转热即佳。故少阴厥阴。皆以发热而愈。而凡下脓血与痈脓。皆非死症也。
王宇泰云。古人所云寸口。多兼关尺而言。如难经及后章所云。水下二刻。一周循 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皆谓手太阴之经渠穴也。知此。则不必曲为疏解矣。又云。
荣卫俱病。不能一时而通。必有先后。欲知荣与卫之孰为先通。则于必先小便赤黄而后 发痈脓。与必先嚏 咽塞而后下血如豚肝可验。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出气。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 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阴阳俱紧。为表里客寒。寒为阴。得阳则解。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者。阳气渐复。
正气方温也。虽尔然而阴未尽散。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知阴犹在也。方 阴阳未分之时。不可妄治。以偏阴阳之气。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为 阴气已绝。阳气得复。是为欲解。若过七日不解。到八日以上。反发大热者。为阴极 变热。邪气胜正。故云难治。阳脉紧者。寒邪发于上焦。上焦主外也。阴脉紧者。寒邪 发于下焦。下焦主内也。设使恶寒者。上焦寒气胜。是必欲呕也。腹内痛者。下焦寒 气胜。是必欲利也。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 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脉阴阳俱紧。为寒气甚于上下。至于吐利之后。紧脉不罢者。为其脉独不解。紧去 则人安。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者。为吐利后。脾胃大虚。内经曰。饮入于 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 经并行。脾胃气强。则能输散水饮之气。若脾胃气虚。则水饮内停也。所谓晚发者。后 来之疾也。若至六七日而欲食者。则脾胃已和。寒邪已散。故云欲解。
唐不岩云。紧去人安为确。人安谓不吐利也。作入安未是。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
烦、热也。传经之时。病患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