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64-张卿子伤寒论-第65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清者厕也。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者。脾胃虚也。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津液。则胃气愈虚。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沉为在里。弦为拘急。里气不足。是主下重。大则病进。此利未止。脉微弱数者。邪气 微而阳气复。为欲自止。虽发热。止由阳胜。非大逆也。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 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清谷。脉沉而迟。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热。表未解也。病患微厥。针经 曰。下虚则厥。表邪欲解。临汗之时。以里先虚。必郁冒。然后汗出而解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经曰。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便脓血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者。无阳也。 时。周时也。周时厥愈脉出。为阳气复。则生。
若手足不温。脉不还者。为阳气绝则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者。里虚也。脉当微弱。反实者。病胜脏也。故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 应脉。是为死病。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为里寒。身热不解。为外热。汗出。阳气通行于外。则未当厥。其汗出 而厥者。阳气太虚也。与通脉四逆汤。以固阳气。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利则津液少。热则伤气。气虚下利。致后重也。与白头翁汤。散热浓肠。
【目录】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名】白头翁汤方第一百零五属性:白头翁(三两苦寒) 黄连(三两去须苦寒) 黄柏(三两去皮苦寒) 秦皮(三 两苦寒)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利则下焦虚。是以纯苦之剂坚之。
下利胸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腹满者。里有虚寒。先与四逆汤温里。身疼痛。为表未解。利止里和。与桂枝 汤攻表。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自利不渴。为脏寒。与四逆汤。以温脏。下利饮水。为有热。与白头翁汤以凉中。
罗天益云。少阴自利而渴。乃下焦虚寒。而用四逆者。恐不可以渴不渴分热寒也。
正当以小便黄白别之耳。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经曰。实则谵语。有燥屎。为胃实。下利为肠虚。与小承气汤。以下燥屎。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下利后不烦。为欲解。若更烦而心下坚者。恐为谷烦。此烦而心下濡者。是邪热乘 虚。客于胸中。为虚烦也。与栀子豉汤。吐之则愈。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胃脘有痈。则呕而吐脓。不可治呕。得脓尽。呕亦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为邪气传里。呕则气上逆。而小盒饭不利。小便复利者。里虚也。身有 微热见厥者。阴胜阳也。为难治。与四逆汤。温里助阳。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上攻也。与吴茱萸汤。温里散寒。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经曰。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
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大吐大下。胃气极虚。复极发汗。又亡阳气。外邪怫郁于表。则身热。医与之水以 发其汗。胃虚得水。虚寒相搏。成哕也。
或云。吴茱萸汤。理中汤。
活人云。橘皮干姜汤。羌活附子散。半夏生姜汤。退阴散。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哕而腹满。气上而不下也。视其前后部有不利者。即利之以降其气。前部。小便 也。后部。大便也。
活人云。前部宜猪苓汤。后部宜调胃承气汤。
【目录】卷七【篇名】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属性: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邪在上焦。则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则利而不吐。邪在中焦。
则既吐且利。以饮食不节。寒热不调。清浊相干。阴阳乖隔。遂成霍乱轻者止曰吐利。
重者挥霍撩乱。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 利也。复更发热也。
发热头痛。身疼恶寒者。本是伤寒。因邪入里。伤于脾胃。上吐下利。令为霍乱。利 止里和。复更发热者。还是伤寒。必汗出而解。
伤寒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