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论病后元气虚弱。脾胃亏损。此药补气和血。健脾理胃。进美饮食。壮健身体。充实 四肢。清火化痰。解郁顺气。
\x参苓白术丸\x 人参(一两) 白术(去芦土炒一两半) 白茯苓(去皮一两) 怀山药(炒一两) 白扁豆(
姜汁炒一两) 桔梗(去芦一两) 薏苡仁(炒一两) 莲肉(去心皮二两) 陈皮(一两)
半夏(汤泡姜汁炒一两) 砂仁(五钱) 黄连(姜汁炒一两) 神曲(炒一两) 香附(童便 炒一两) 白芍(酒炒一两) 当归(酒炒二两) 甘草(炙五钱)
上为末。姜、枣煎服。打神曲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米汤下。加远志去心 一两亦妙。
一论此方养元气。健脾胃。生肌肉。润肌肤。益血秘精。安神定志。壮筋力。养精神。
进饮食之上品也。又治虚劳瘦怯。泄泻腹胀。肿满喘嗽等症。
\x阳春白雪糕\x 白茯苓(去皮) 怀山药 芡实仁 莲肉(去心皮各四两共为细末) 陈仓米(半升) 糯米 (半升) 白砂糖(一斤半)
上先将药米二味。用麻布袋盛放甑内。蒸极熟取出。放簸箕内。却入白砂糖同搅极匀。
揉作一块。用小木印印作饼子。晒干收贮。男妇小儿任意取食。妙不可言。
一秀才劳役失宜。饮食失节。肢体倦怠。发热作渴。头痛恶寒。误用人参败毒散。痰喘 昏愦 扬手掷足。胸膈发斑。如蚊所咬。余用补中益气汤。加姜、桂、麦门、五味补之而愈。
一男子发热烦渴。时或头痛。因服发散药。反加喘急腹痛。其汁如水。昼夜谵语。余意 此 劳伤元气。误汗所致。其腹必喜手按。询之果然。遂与十全大补汤。加附子一钱。服之熟睡 唤而不醒。举家惊惶。及觉。诸病顿退。再剂而痊。凡人饮食劳役。起居失宜。见一切火 症。悉属内真寒而外假热。故肚腹喜暖。口畏冷物。此乃形气病气。俱属不足。法当纯补元 气为善。
一人因劳役失于调养。忽然昏愦。此元气虚火妄动夹痰而作。急令灌童便。神思渐爽。
更用 参、 各五钱。芎、归各三钱。玄参、柴胡、山栀、炙草各一钱。服之稍定。察其形倦甚。
又以十全大补汤。加五味、麦门治之而安。凡人元气素弱。或因起居失宜。或因饮食劳倦。
或 因用心太过。致遗精白浊。自汗盗汗。或面热晡热潮热发热。或口干作渴。喉痛舌裂。或胸 乳膨胀。胁肋作痛。或头颈时痛。眩晕 目花。或心神不宁。寤而不寐。或小便赤涩。茎中作痛。或便溺余滴。脐腹阴冷。或形容不 充。肢体畏寒。或鼻气急促。或更有一切热症。皆是无根虚火。但服前汤。固其根本。诸症 自息。若攻其风热。则误矣。一人面如血红发热。终日不食。沉困。相火冲上。予以补中益 气汤煎半碗。童便半碗。合而服之。日进五服而愈。
一论大凡大病后。谷消水去。精散卫亡。多致便利枯竭。实当补中益气为主。盖为中州 浇灌 四旁。与胃行其津液者也。况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亦皆禀受于胃。胃气一充。津液自行矣 燥甚者。则当以辛润之。以苦泄之。
<目录>卷二<篇名>饮食属性:东垣云。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也。脾胃俱 虚。
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 火邪于气分也。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伤也。
大抵饮食不进。以脾胃之药治之。多不效者。亦有说焉。人之有生。不善摄养。房劳过 度。
真阳衰败。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中州不运。致饮食少。胸膈痞塞。或不食 而胀满。或已食而不消。大便泄溏。此皆真火衰弱。不能蒸蕴脾土而然。古云。补肾不若补 脾 予谓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若壮。丹田之火。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则能饮食矣 今饮食进少。且难消化。属脾胃虚寒。盖脾胃属土。乃命门火虚。不能生土而然。不宜补 脾胃。当服八味丸。补火生土也。(方见补益)
夫食者谓谷肉菜果之物也。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谷肉菜 果中 嗜而欲食之。心自裁制。勿使过焉。则不伤其正矣。或有伤于食者。必先问其人。或因喜 食而多食之耶。或因饥饿而急食之耶。或因人勉强劝而强食之耶。或因病后宜禁之物。而误 食 之耶。如因喜食得之。当先和其胃气。胃气素强。损谷自愈。消导耗气之药。不必服也。如 因饥饿得之。当先益其胃气。胃气强。所伤之物自消导矣。宜香砂养胃汤主之。如因勉强劝 而 得之。宜行消导之剂。百消丸主之。若因病后得之。当以补养为主。宜参苓白术散主之。
其所伤之物有寒热之不同。所伤之人。有强弱之各异。主治之法。无一定也。所谓热物 者。
如膏粱辛辣浓味之物是也。谷肉多有之。寒物者。水果瓜桃生冷之物是也。菜果多有之。治 热以寒。大黄、牵牛是也。治寒以热。丁香、巴豆是也。如以热攻热。以寒攻寒。则食虽 去 药毒犹存。胃气重伤。祸不旋踵矣。故伤热物者。三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