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失仙缘。即或侥幸闻法,而此道乃色相中事,亦行不得。即或行之,而所结 之胎,特一淫胎。一朝出神,必见淫 而投胎,前妒尽废矣。
天宫仙女,多有谪下红尘者,莫不因情缘未断之故,可不戒哉。戒之之法,要在不思不 视而已。不思,则能禁情于未然;不视,又能绝念于当境。文昌帝君云∶“未见不可思,当见 不可乱,既见不可忆。”诚戒色良箴也。然岂不思、不乱、不忆已哉,务要拔尽情根,看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对境忘情,在欲无欲,方可与言仙道。若抱淫欲之心,以希上真之道,而能 有成者,吾未之闻也。
<目录>上卷·戒规<篇名>附考属性:韦十一娘,宋长安贫女也。嫁同里郑氏子。郑氏喜游侠,屡谏反目,政和间往边城 从军,久无音回。伯子不良,每以言语调戏,韦正色拒之。因忆赵道姑自幼 相爱,况有道术可传,遂投姑。姑欣然挈入庵中,教以 法术。日暮姑下山,留韦独宿,戒曰∶“勿饮酒及淫色。”韦思深山中,焉有此二事。更余,一 男子逾墙入,韦速起,问之不答。男子近前拥抱,拒不从。彼求益坚,韦抽剑欲击,彼出剑相刺,
甚精利。韦知不及,弃剑哀求曰∶“外家命薄,久戒尘心,何忍乱我?且师有明戒。誓不敢犯!”
彼以剑加颈逼从。韦引颈受之。其人收剑笑曰∶“知子心不变矣!”视之则道姑也。从此尽 授其术。
\x三戒刚暴残刻\x 刚,美德也。人无刚则柔懦不振,百无一成。这个刚字却少不得。然刚而无礼,则流于暴,很 戾自用,不知退让,罔顾是非,不恤人言,无礼于舅姑,不和于妯娌,不敬于夫子,虐凌于子侄,苛 责于奴婢,是谓“悍妇”。故刚而继以暴,每多残忍不仁,刻薄寡恩也。
夫人必有仁慈之心,而后有胞与之量。圣母元君视天下为一家,视中国为一人。凡天上地下,
一切物类,莫不保爱。若赤子一般,何尝起点憎恶之心,而流于残刻哉。
观音大士,称为慈航,以其仁慈成性,普济众生,而为浩劫之慈母也,故神气亦浩劫不朽。如 刚暴,则失坤阴柔顺之德;残刻,又无坤浓广生之量。如此之人,天上选尔何用,地下留尔奚益,
不如速死之为愈也,安望长生。
夫惟戒之∶性暴者,养以和缓,霭然如春风之宜人,而与物悉无忤也;残刻者,易以慈惠, 然如时 雨之及物,而无人不沾其恩也。见于外如此,而性之在中,无不灵明自在,活活泼泼,浑含生机于无 穷矣。而谓慈航观音,不虚座以待尔哉。
\x四戒烦恼嗔怒\x 烦恼者,遇事烦劳而生恼恨心也。人生一世,孰无事业,须慢慢做将去。不计功过,不辞辛苦,
不惮烦劳,事方有济。如因烦劳而生恼恨,天下事何者能成。
至养性,更要耐烦。缘此时驰放已久,一旦操存,如生龙活虎,伏之未肯,即伏降之。未肯即降,
须从容涵养,不拘不束,勿忘勿助,任其自然。今日养一分,则得一分;明日养一分,又得一分,养到 十分,自有圆明时候。
若以难纯,而遂生烦恼,其性岂能圆明乎。
嗔怒者,事不如己意,而嗔恨怨怒也。试思天下事,岂尽能如己意。未必嗔怒,而事遂能如己意。
何不思之甚也,亦惟安于所遇耳。况嗔怒心甚者,其心必毒,死多投入毒蛇腹中。夏腊以嗔怒而化蛇,
郗后以嗔怒而变蟒,此固明征也。但嗔怒有因烦恼起者,烦恼有由嗔怒生者,二者皆为心累,急戒之可也。
\x五戒忧思惊恐\x 思伤脾,忧思则气郁而不伸。恐伤肾,惊恐则神散而不藏。事未至则忧思不已,事将来而惊 恐不休。蔽性之端,亦损精耗神之具。不戒,多成内伤之疾。
戒之之法,惟镇定空寂,心不留物。忧至则思理,理不能遣,听其自然,忧之何益。且人所以生 此惊恐心者,恐其祸及吾身也。平日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我无愧于人,人必不害我,何惊之有。即 使横祸忽来,而死生有命,亦顺受之而已。圣人泰山崩前而不惊,刀锯加颈而不恐,神定固也。
昔宛丘以色、声、香、味、触、喜、怒、忧、思、悲、恐、惊,试青鸟公,有二者未泯其迹,
仅成地仙。学人不于此着力,亦凡夫耳,安冀有成?!
\x六戒目多妄视\x 目为六贼之魁。眼见色,心即为色所牵,而魂从眼漏,其伤在肝。盖人之魂,夜藏于肝,
日寓于目。妄视则魂漏于眼,夜多梦寐。圣人无梦,是以能收眼光内照,不使魂日驰于外,亦不使心 为色所引也。故欲收其心,先摄夫目。
其法∶常将眼光返照玄关一窍之中,使此性灵明不昧,以养如如不动之神,自然目不妄视,
心不妄动,魂不外游,神不外驰,而先天之气归于身矣。
\x七戒耳多妄听\x 肾开窍于耳,妄听则心为声动,精从耳漏,其伤在肾。肾为先天真一之水,能灌溉一身之营卫。伤肾 则肌肤憔悴,精脱耳聋。
人能常凝耳以内听,不惟使心不为声动,而心得所养,精亦常凝于肾,去仙不远矣。
\x八戒多言狂妄\x 言易招尤。南容三复白圭,圣人称之,以其能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