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若汗不
止者,复服一钱,不过再,必愈有验,天行及百病后虚吸漏汗遂温之,无不止者。
又疗大病后,虚汗出不禁者方。
粢粉 豉(等分焦炒) 故竹扇(如手掌大烧取灰)
上三味合捣,以绢囊盛,粉体立止,最验,当先熬末粉之。(千金并同)
又粉散,疗大病后身体虚肿汗出。止汗方。
麻黄根(三两) 防风 干姜 细辛(各二两) 白蔹(一两)
上五味合下筛,以粢粉五升熬令黄,合和以粉身。(出第十一卷中)
古今录验疗汗出不止。术桂散方。
麻黄 桂心(各五分) 白术 附子炮 菖蒲(各三分)
上五味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未食服。
又止汗热,雷丸散方。
雷丸 桂心 牡蛎(各五分熬)
上三味捣下筛,粉身,日三。(出第二十六卷中)



<目录>卷第二十四

<篇名>痈疽方一十四首

内容:集验痈疽论。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答曰∶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
而不
则为
岐伯
余。
善。
经言五脏不调致疽,六腑不和生痈。一曰 疽急者二三日杀人,缓者十余日杀人;二曰
痈疽。急者十余日杀人,缓者一月死;三曰缓疽。急者一年杀人,缓者数年。四曰水疽。所
发多
地,
一为脑尸,二为舌本,三为玄痈,四为喉节。
五为胡脉,六为五脏俞,七为五脏系。
八为两乳,九为心鸠尾,十为两手鱼。
十一为肠屈之间,十二为小道之后,十三为九孔。
十四为两 肠,十五为神主之舍。(一本云主客之舍)
凡十五处不可伤,而况于痈乎。若痈发此地,遇良医能不及大脓者可救,至大脓害及矣
。(范汪同)
候贼风证,但夜痛应骨,不可按抑,不得回转,痛处不壮热,体亦不乍寒乍热,但觉体
然冷欲得热,热熨痛处即小宽,时有汗,此是贼风证也,宜即得针灸,服疗风药温也。
(方在疗风候上大法宜知二候如此也)
又初得附骨疽,即服漏芦汤下之,敷小豆薄得消也。
又下利已肿处未消者,可除大黄,用生地黄及干地黄,随时也。热渐退余风未歇者,可
服五香连翘汤,除大黄,余热未消,可敷升麻膏佳。若失时不消成脓者,用火针膏散如疗痈
法,
踝,赤如编
凉湿所折,风结
其热歇,气不散
又疗之宜服漏芦汤令下,外以KT 针针去血气,针写上结脉处,敷小豆薄则消也。皆
可依
又亦用甘蕉根薄之瘥。
又痈发肿高者,病源浅,肿下者病源深,大热者易疗,小热者难疗,初便大痛伤肌,晚
乃大
痛伤骨,都坚者未有脓,半坚半软者有脓,发肿都软,血瘤也,非痈,发肿以渐知。长引日
月,亦不大热,时时牵痛,瘤也非痈。吴音曰∶谓诸气结亦有肿,久久不消成痈,疗之宜散
气,气已散。若初肿处有浮气,年衰皆发痈,疗之宜及年盛,并折散热,可无此忧。
于氏法。夫痈疽脉洪粗难疗,脉微涩者易疗,诸浮数之脉。应当发热而反恶寒者,痈也
,此或附骨以有脓也。
赵乃言,无虚劳腹中疾,或发血瘤疮,疮状坟起,头墨正尔置,不当灸疗,疗之火熨便
焦烂
,剥刮去焦痂,则血泄不可禁,必死,痈起于节解,遇顽医不能即消,令至大脓者,岂膏药
可得复生乎。
又发痈坚如石,走皮中无根,瘰 也,久不消,因得他热之疾时,有发为痈也。
又发痈至坚而有根者,名为石痈,疗之法,当服酒,非酒即药势不宣。但当稍饮,取令
相得和散便止。凡痈肿有肥人用贴宜栝蒌根,和平体宜赤小豆贴方。
以赤小豆五合,纳苦酒中熬之毕,捣为散,以苦酒和之,涂拭纸上贴肿,从发肿两头以
下。(范汪同)
又论少小有渴,年四十以外多发痈疽,有膈痰而渴者,年盛必作黄胆,年衰必发痈疽也
(范汪同)
又黄帝曰∶愿闻痈疽之形与其期日,岐伯曰,略说痈疽之极者十八种。
又痈疽发咽,名曰猛疽,猛疽不疗,则血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脓者泻已
,则含豕膏,无冷食。三日而已,一去无食。
又发于股 ,名曰股脱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肿脓搏骨。
不急疗,三十日死。(髀内曰股股外曰髀膝上股下骨称曰股 也)
又发于胁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疾也,久之其状大痈脓,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疗
之方。
锉连翘草及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令竭,取三升,即强饮,浓衣坐釜上。令汗出
至足已。
又发于尻者,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疗之,不疗三十日死。
又发于胫者,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