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高之。
\x虞抟\x 字天民,号恒德老人,正德花溪人。着《医学正传》、《医学权舆》、《医学集成》,
岐黄之宗匠也。
\x李 \x 字文清,江右南丰人。生儒家,习诗礼之训, 有志于泽物,遂博古今方论,
着《医学入门》,虽时业乎,而精详可追花溪。
\x王肯堂\x 字宇泰,号损庵,金坛人。中万历己丑进士,授翰林检讨,制举义凿 ,传诵
海内,尤以歧黄显,所着有《证治准绳》、《证治类方》诸书,大行于世,慧识烛照,精心缕析,
力追古人焉。
按∶自古以方术名世者,多不能遍列,姑即其切于治暑者,录其论并方,因录其姓氏,
使后之业岐黄者,诵其书以考其世,奋然有仰止之思焉,安知不与古长桑、伯元诸公,兢驾
而驰声乎?



<目录>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篇名>张仲景・伤寒例第三论、湿第四论、辨太阳病脉第五论

属性:伤寒例第三论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霖按∶此乃王叔和序例中语,不得拉杂谓是仲景之论,脉盛伤寒是矣,然必盛于左部,脉虚身热伤暑是矣,虚
大之脉,必盛于右部,且伤寒未有不发热者此序例言其略例耳,不可泥也。
湿 第四论曰∶太阳中热者 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又曰∶太阳中 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
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按∶此证一味凉药清内火,辛以散之,酸以收之,三者为妙。汗下俱不可,若加之温针,则速其毙耳。
霖按∶仲景治 ,三法鼎峙,前已释明,注言此证一味凉药清内火,辛以散之,酸以收之,三者为妙,恐未
尽然。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湿胜也,岂寒凉酸收所能治哉!疏矣。
辨太阳病脉第五论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霖按∶此节正仲景示人以传经之活法也。天有寒暑燥湿风火之六气,人之脏腑有三阳三阴之六气,天之寒热感于
人,人即以己身之寒气应之,所谓同气相得也。《灵枢・本藏篇》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是太阳寒水主皮
毛,为肤表之第一层,故风寒首伤太阳,然亦有不从太阳而竟至于阳明少阳,以及于三阴者,盖三阳三阴所主之部位,
何经虚,何经即受邪也。如病形篇云∶中于面则下于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
其经。又曰∶中于阴者,常从 臂始是也。至于《素问・热论》,所谓传经之法,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
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者,乃人身之六气,以次相传,此气传非病传。但人身何经何气之虚,其病邪亦即由此
而入,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仲景恐治伤寒者,泥于按日传经,故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
也。是二日阳明如传,当见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三日少阳,当见胸胁痛而耳聋,若不见阳明少阳经病证,则不传也,
三阴亦然,是传经不可拘执按日,见何经病证,即以何经法治之,至若言足不言手者,省文也。须知阴阳有
互根之义,寒邪首伤足太阳,热邪必首伤手太阴,此互根之理,不可移易者也。后世言伤寒按日传经,固属大谬,而谓

暑只在三焦,而不传他经者,亦非果否。则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传经之说,何以见诸热论乎?夫伤寒有直中三阴者,温

伏气有发于少阴出诸少阳者,暑邪中人,有入心入肝入脾之辨,是皆不可胶柱者也。
又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按∶温病无专经,随其所中,以脉辨之,亦有不中太阳,初不头痛恶寒诸证,而庸医认为痰火内伤,祸不旋踵矣。
此证
不传经,止中一二经,慎之慎之。
霖按∶温病乃冬至阳生,人身所伏之阳热,被严寒折伏,藏于肌骨之间,至春郁遏之阳热,为外邪逗引,始得发泄。
伏阳
既出肌肤,遇春令之气暄热,两热相干,而成温病,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
是也。其外感之邪轻,故不恶寒,只发热而渴,亦有微恶寒,旋即热渴者,外邪较重也。若口粘苔腻,身痛便溏,有汗
不解,
脉濡数者,非中风,乃温病挟湿也。温邪内发,其脉多盛于右部,热伤气也。风热之邪外受,先伤手太阴经,风寒之邪,
则先
伤足太阳经,盖肺主表,膀胱亦主表也。治伤寒之麻黄汤,非泻肺药乎?言太阳病则手太阴亦包括于中,省文也。温热

察三焦论治,其传经见何经证,以何经法治之,伤寒亦然,惟用药寒热之不同耳。或言温热不传经,只重三焦,
则热论何以又有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