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旋覆花。

  孙评:柳氏如是指明,省学者摹拟。

  汗 病 门

  汗出偏沮,脉来不柔,时自歇止。知肝阳有余,而胃阴不足,于是稠痰浊火,扰动于中,壅滞于外。目前虽尚安和,然古人治未病,不治己病。知者见微知著,须加意调摄为当。

  人参 川石斛 麦冬 南枣 制半夏 丹皮 茯苓 炙草 小麦

  诒按:此想系左半有汗,右半无汗之证。细绎案语,是防其将患偏痱之意。

  邓评:此即《金匮》麦门冬汤法,盖用古能化,加减悉当。

  孙评:柳氏如此指点,是真有书本功夫者。

  心阴不足,心阳易动,则汗多善惊;肾阴不足,肾气不固,则无梦而泄。以汗为心液,而精藏于肾故也。

  生地 茯神 甘草 麦冬 川连 柏子仁 元参 小麦 大枣

  诒按:案语心肾并重,方药似专重于心。再加五味子、牡蛎、沙苑等摄肾之品,则周匝矣。

  邓评:洞达病情,了无疑义。

  原方已属乎妥,再加敛摄之品,尤为切实。

  诸 郁 门

  中年脘闷,多暧多咳,此气郁不解也。纳谷已减,未可破泄耗气,宜从胸痹例,微通上焦之阳。

  薤白 瓜蒌 半夏 桂枝 茯苓 姜汁

  诒按:方法轻灵。

  邓评:病由痰气交阻,肺胃不主通降,拟加枇杷叶、竹茹、旋覆花。

  郁气凝聚喉间,吞不下,吐不出,梅核气之渐也。

  半夏 厚朴 茯苓 苏梗 旋覆花 橘红 枇杷叶 姜汁

  诒按:此于《金匮》成方中,加旋覆,杷叶,最有巧思。

  邓评:此系郁气凝痰互阻其间,用《金匮》四七汤,本千古不易之理。加味却亦灵稳。如用噙化丸,更属相宜。

  寒热无期,中脘少腹遽痛,此肝脏之郁也,郁极则发为寒热;头不痛,非外感也。以加味逍遥散主之。

  加味逍遥散

  诒按。此木郁达之之法。

  邓评,此亦治肝郁祖方。认证既确,投剂必效。

  病从少阳,郁入厥阴,复从厥阴,逆攻阳明,寒热往来,色青,颠顶及少腹痛,此其候也。泄厥阴之实,顾阳明之虚,此其治也。

  人参 柴胡 川连 陈皮 半夏 黄芩 吴萸 茯苓 甘草

  诒按:此从左金、道遥化裁而出。若再合金铃子散,似更周到。

  邓评:推论病源,思路曲折,立方亦有精义。以小柴胡去姜枣治少阳,左金泄厥阴,二陈和阳明,其用果在斯乎。

  孙评:细考案方之意,当有恶心呕吐之症。

  此血郁也,得之情志,其来有渐,其去亦不易也。

  旋覆花 薤白 郁金 桃仁 代赭石 红花

  诒按:此必团血郁,而络气不通,有胸膈板痛等见证,故立方如此。

  邓评:想系胸痹噎膈之类,法取降逆祛痰导瘀。

  呕 哕 门

  胃虚气热,干呕不便。

  橘皮竹茹汤 加芦根 p米

  邓评:方用参、粳补胃虚,芦、茹清胃热,姜、橘开痰气,既轻灵,复切实。

  再诊:呕止热退。

  石斛 茯苓 半夏 广皮 麦冬 p米 芦根 枇杷叶

  邓评:转方合度。

  三诊:大便不通。

  生首乌 玄明粉 枳壳

  邓评:急则治标之法。

  四诊:大便通,脉和。惟宜滋养。

  石斛 归身 秦艽 白芍 丹皮 炙草 茯苓 广皮

  诒按:迭用四方,运意灵巧,自能与病机宛转相赴。

  邓评:至此大势去矣,故惟和养为宜。而用石斛、秦艽,丹皮者,肠中之燥热殆未尽清耶。

  下既不通,势必上逆而为呕,所谓幽门之气,上冲吸门是也,治法自当疗下。但脉小目陷,中气大伤,宜先安中止呕。呕定再商。

  人参 茯苓 刺蒺藜 竹茹 半夏 广皮 芦根 石斛

  诒按:似当兼通幽门,乃能止呕,拟加生枳实。

  邓评:凡中虚呕吐者,慎勿因便秘而峻导,导则徒伤胃气也,放谓宜失安中,诚阅历有得之言。

  痛呕之余,脉当和缓,而反搏大,头运欲呕,胸满不食,神倦欲卧,虑其土啧木张,渐致痉厥。法当安胃清肝,亦古人先事预防之意。

  半夏 茯苓 广皮 白风米 钩藤 竹茹 枇把叶 鲜佛手

  诒按:议论极是,但恐药力不足以济之,然亏却清稳。所谓清肝者,只不过钩藤、竹茹而已,拟再加木瓜、白芍,较似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