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之,邪火不杀谷,宜用温火生土之义,六味丸,加五味、炮姜、益智。邪火不杀谷,土中无正火
也,单用六味则土寒,加此三味,可以退邪火,温正火矣。(张东扶曰∶左脉微弱血不足也
。右脉豁大有力阴火起也。用六味所以壮水制火,加下三味所以敛火归原,且不令水气得以
血证,脉见豁大无力可延,短数、紧数、细数,豁大有力,不祥之兆。(张东扶曰∶脉
数为胃气不足,宜补脾阴以养胃气。豁大,气虚有火,无力者,和软也。胃气犹在,故可延。短
则气疾,细则无水,紧数则表之阳虚,细数则里之阴虚,有力则无胃气,故为不祥之兆。)
下部见数,不得用炮姜。(炳章按∶数脉不得用热药。)宜用附子升气。上部见数,宜炮
姜,以其温中达下也。(张东扶曰∶干姜敛火归原,下部有火用之,则火固而不散。)
命门脉不起,是为心之正脉,沉小亦是正脉。(相不敢亢君也。)
豁大、心包络少血,宜归脾汤。为短为涩,俱是心包络不足。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
不足,宜山药、莲子、五味之类。带数,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脾脉缓,肝脉或弦或紧,
或弦紧洪数,俱从肝治之方愈。肺脉短涩,心脉浮洪,宜利小便,引心火下行。肺脉浮大,
或豁大,或微细,纵心脉不平,亦当从肺治之。(张东扶曰∶心火来克肺金,宜从肺中泻火,若单治心,则肺病不除。)
浮而有力当汗,无力当温。沉而有力当下,无力当补。凡豁大之脉,俱是阳虚,(张东
扶曰
,甘草五分,陈皮五分,研末,米汤调服。(炳章按∶胃强脾弱,当抑胃扶脾,枳术丸是也
。如用先生此方,当加川连。以抑胃,其义方全。)
脉细宜沉,细而浮,阳虚之渐,转沉为数,劳病不治。
脉弦,甘酸之剂皆可用。黄 建中汤。
脉洪,甘寒之剂皆可用。热邪所伤,三黄丸、调胃承气汤。
脾胃脉缓,如得本经太过,湿邪所伤,除湿渗痰之剂皆可用,平胃散,加白术、白茯苓
脉涩,燥热所伤,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四君子,加熟地、当归,生脉散,加归身、山药。
脉沉细,寒邪所伤,甘热之剂皆可用,理中丸汤、四逆汤。寒甚,理中加附子,益黄散
六脉俱弦,指下有虚,脾胃虚弱病也。
六脉沉紧,按之不鼓,(一本于“不鼓”下多“膀胱胜小肠也。此水投于火”十一字。)大寒
之证也,宜温之。脉沉紧而涩,按之空虚,中寒证也。脉洪大而涩,按之不鼓而无力,是为
阴虚,(一本作寒)乃气血俱虚之极也。
脉缓而弦急,按之洪大,病在中,脾土受邪也。脉大则无火,脉细则无水。
凡杂病、伤寒、老人,见歇至脉者,俱将愈之证。唯吐而见歇至脉者,必死之证。盖病
后而见歇至者,邪去正虚也。吐属肾,吐后而见歇至者,肾气将绝,不能续也,故知必死。
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
升。
尺脉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知
柏小柴胡之类。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或补脾阴不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
求,下病上求。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无力则
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沉迟为虚,宜温宜补。沉微弱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
不若补脾,正与此同。沉数,阴中无阳,八味地黄丸汤。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脉,后必泄泻
喘促而亡。(浮为阴虚,有力为邪火,泄泻下虚不固也,不能纳气归原也。)
凡脉浮取不得,为阴中之阳虚;沉取不得,为阳中之阴虚;未至而至者为实邪,应至而
不至者为虚邪;短为肺气虚,兼之以数,则火克金也。(学易草庐本,于望色切脉一篇,至“脉
细则无水”一句而止,以后二十行,系东扶续书于后者,盖亦是慎斋之辞,为他门人所录,
而此本未及编入,故补录之,今稍低一字,以别于学易草庐之原本。)



<目录>卷二

<篇名>辨证施治

属性:凡有热病,喜热饮食,睡卧不得,衣被不可近者,俱是阳虚之病。(炳章按∶此亦未可
为的据,凡胸有痰饮者,多喜热饮,若误认阳虚而用热药,久必受其害。)
凡泄泻、肠风等证,小肠薄,不能传送,故渗入于大肠。
凡干燥等证,大肠虚,不能润泽,故涩滞而难出。
脾虚食不磨,有宿食则酸,胃虚饮不消,有宿饮则嘈。
脾实,食消肌滑,脾虚,体瘦,四肢不举。
汗至颈而还者,阳不发越;至脐而还者,阳气将动;至足者,阳气周流一身,病将自愈
肺病则周身不摄,脾病则四肢不举。
凡浑身胀痛,俱属阴分血亏,大热亦属血分。微寒微热,或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