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人身有先天之元阳,有后天之元阳;有先天之元阴,有后天之元阴。先天元阳,足与不
足,别之于右肾右尺;先天元阴,足与不足,别之于左肾左尺。此由人生所禀父母之精气,有足
有不足而致此者也。大凡先天元阳不足者,右尺多微弱而不旺,有病则多偏属于阴,或不能
耐寒,或不能多食,或静默少慧,或手足不耐劳苦,其类不一,无非阴盛阳衰之证。禀此气
质者,一生阴药俱不宜妄用,若再误用阴药以助阴,阳益大衰矣。先天元阴不足者,左尺多
微弱而虚细,有病则多偏属于阳,或多发热,或不能久耐事或不能静安,或狂而多言,皆阳
有余而阴不足之病也。禀此气质者,一生阳药,俱不宜妄用。苟或用阳药而误,则火益烈而水
益亏矣。(王胥山曰∶古人谓阳藏者宜用凉,阴藏者宜用热,亦是此义。譬之人性相近而有
上智下愚之不移者,其天定也。若中人之性,可善可恶者,则固多矣。人体之不同,亦有偏
于阳而一生不便阳药者,亦有偏于阴而一生不便阴者药者,苟或误用必致危殆,固有之矣。
若夫中人之体,阴阳不妨两用者固多也,学人当随时随证酌而用之,慎勿妄执己意,而为胶
柱鼓瑟之见,以致人命于倾危也。)
后天之元阳,气也。气之主脉,则右寸肺也。右寸之脉,多细弱而软,是后天之元阳不
足也
阴血也,血之主脉,则左寸心也。左寸之脉多微弱,是后天之元阴不足也,其人必多火炽之
患,盖君不主令,而相火代之故也。不能多用心,不能多耐事,营养多不足,血脉多滞迟,
药宜当归、芍药、生地、麦冬、枣仁以养心为主也。此四部实为阴阳气血之根元。至论其气
血流通,互相灌注而为生长,则先天以脾胃为归,后天以脾胃为原。脾胃者,又阴阳气血之
归本处,胃为气之原,脾为血之原,统属右关一部,故右关之脉,联乎尺寸,而为先后天之
至要脉也。夫脾不运,则胃不升,脾胃之气,不升不运,则阴不生而阳不舒,血不长而气不
旺。故土为中州,贯乎四脏,而为阴阳气血之所赖者也。若脾胃生发之气,
即少阳胆气也,胆气不疏则胃阳不发,肝血不润,则脾血不藏
,是肝胆之在左关者,又脾胃生发收藏之要脉也。左关不利,则右关不安,两关不利,则尺
寸之脉,亦必不得其平,此则诊三部九候之要法也。
看脉,三部全按,察其通身之气血;一指独按,察其各经之旺衰。然其中惟尺脉沉微难
辨,且为脉之根,尤不可忽。
浮沉迟数为纲领,表里阴阳仔细分,缓脾滑大洪为火,木性弦长短涩金,革散濡微芤
没里,伏牢细弱外无形,紧弦虚实无难辨,结促休将代等伦,动脉有胎还足喜,虚人豁大亦堪惊
,和缓有神方是胃,力来亢厉客邪侵,总详胃气论生死,审力须知内外因。
两寸,一主气,一主血,能领一身诸经络营卫。脉分两部,理却一连,如阴阳内外上下
,不能不分,而又不可不合也。
胆脉多弦,其来有柔顺之致,则为少阳生气;其来有亢厉之气,则为厥阴木枯之病脉。
凡童子之脉多弦,少阳象也。
肝脉浮长,长者木之形也,浮者木之性也。
脉见于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余治;脉见于左手不平者,莫作内伤不足治。左曰有余
若脉浮大而数,宜于气药中佐以血药;若脉沉细而数,宜于血药中兼以气药。
热则流通,凡浮、大、数、长皆热也;寒则坚凝,凡沉、小、迟、短皆寒也;实则形刚
,凡实、滑、弦、紧皆实也;虚则形柔,凡虚、涩、濡、缓皆虚也。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大数为热,小迟为寒。长为热,热则流通,短为寒,寒则凝结,
实为
凡虚损劳病,俱见于右尺;伤寒外感,俱见于左尺。左手不见太阳之脉。(太阳之脉,
洪大而长。)内伤劳役无疑。
内伤左脉短细而涩,右脉浮大而虚,左为气中之血。(左为肝,肝生心,肝主升为气,
心主血,故为气中之血也。)阳气下陷,不能生阴,故血枯而脉细涩也。右为血中之气,(右为脾
,脾生肺,脾主血,肺主气,故为血中之气也。)脾胃亏损。不能生金,故气虚而脉浮大也
两尺无脉,是为无根,将有痰厥之患。两寸无脉,是为气闭,则有阴阳不升降之忧。一
者升而不降,一者降而不升也。
弱、紧、数之脉,表里俱虚。弱为中气不足,紧为肺虚不卫风寒;数为血不足也。
缓为脾之本脉。缓而有力为太过,缓而无力为不足。若脾部见弦脉,为木乘土位,中气
所致,是从所不胜来,为贼邪也。若见沉细,是水反侮土,从所胜来,为微邪也。见短涩是
火克金,从后来为虚邪也。若见洪大是火生土,从前来为实邪也。凡看病先认定本部脉形,
若兼见别部脉形,或从所生来者,或从所克来者,以五行之理推之,断病无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