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11-吴鞠通医案-第5页

凉,最畏其不渴。盖渴乃气分之病,不 渴则归血分。此皆年老藩篱已撤,邪气直入下焦之故。勉议清血分之热,加以领邪外出法。
丹皮(二钱) 细生地(二钱) 连翘(二钱) 郁金(二钱) 桔梗(一钱) 羚羊角(钱半)
甘草(五分) 桑叶(一钱) 银花(一钱) 麦冬(一钱) 茶菊花(一钱) 薄荷(八分)
日三帖,渣不再煎。
十三日 今日厥轻,但老年下虚,邪居血分,不肯外出,可畏,用辛凉合芳香法。
连翘(三钱) 牛蒡子(三钱) 藿香(钱半) 元参(三钱) 豆豉(三钱) 薄荷(八分) 银 花 十四日 六脉沉数而实,四日不大便,汗不得除,舌苔微黄,老年下虚,不可轻下。然 热病之热退,每在里气既通以后。议增液汤,作增水行舟之计。
元参(二两) 细生地(一两) 栀子炭(六钱) 丹皮(六钱) 麦冬(一两) 牛蒡子(八钱)
水八碗,煮三碗,三次服,均于今晚服尽,明早再将渣煮一碗服。
十五日 仍未大便,酌加去积聚之润药,即于前方内加∶ 元参(一两) 细生地(一两)
十六日 脉已滑,渴稍加,汗甚多,邪有欲出之势,但仍未大便,犹不能外增液法,少 入玉女煎可也。既可润肠,又可保护老年有限津液,不比壮年可放心攻劫也。
元参(三两) 知母(三钱) 细生地(二两) 麦冬(一两) 生甘草(二钱) 生石膏(一两)
银花(六钱) 连翘(五钱)
十七日 渴更甚,加以保肺为急,即于前方内加∶ 黄芩(三钱) 生石膏(一两) 知母(二钱)
十八日 大便已见,舌苔未净,脉尚带数,不甚渴,仍清血分为主,复领邪法。
麦冬(三钱) 生甘草(二钱) 细生地(一两) 元参(五钱) 丹皮(六钱) 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 黄芩(二钱)
煮三碗,三次服。
苗 十七岁 初一日 温热本木火有余之病。无奈世人不识四时,乃以治冬日之羌防柴 葛治之 城为要。
麦冬(一两,连心) 生石膏(六钱) 元参心(六钱) 犀角(五分) 莲子心(一两) 竹叶 心(三钱) 细生地(五钱) 黄连(二钱) 连翘(五钱,连心) 丹皮(五钱) 勾藤勾(三钱)
再按∶痉厥神昏,故以清宫为主。血分太热脉极数,故以地黄汤犀角为佐。邪气在血分 虽多 一辙,其势不得不用复方也,煮成三碗,分三次服。明日渣再煮半碗服。
初二日 诸证俱减而未尽除,脉之至数亦减。但老年下虚,咳声不满喉咙,可畏之至。
议搜邪之中,寓补阴和阳之用。
麦冬(二两,连心) 丹皮(八钱) 黄芩(三钱) 黄连(二钱) 连翘(三钱) 生石膏(一 两) 细生地(一两) 大生地(一两) 犀角(五钱)
初三日 脉证虽减,犹在险途。
大生地(一两) 黄连(二钱) 犀角(五钱) 黄芩(三钱) 细生地(一两) 麦冬(二两)
丹皮(六钱) 连翘(三钱) 焦白芍(五钱) 熟石膏(五钱)
初四日 神识略清,脉洪数有力,周身尽赤若斑,大便大频,用玉女煎加苦以坚阴。今 晚明早,如神识不甚清爽,再服紫雪丹三五钱。
大生地(一两) 黄连(三钱) 黄芩(三钱) 知母(三钱) 犀角(六钱) 细生地(一两)
丹皮(六钱) 麦冬(二两) 生石膏(八钱) 炒京米(一撮)
头煎煮三杯,二煎煮二杯。今日服三次,明早服二次,各一杯。
初五日 即于前方内加∶ 元参(六钱) 去京米 此证服紫雪丹共一两八钱,牛黄丸五粒。神识清,大便通,舌苔退,脉静身凉,后二甲 复脉汤十八帖。
普 四十四岁 五月二十九日 温热月余不解,初用横补中焦,致邪无出路。继用暑湿 门中刚 证非浅鲜,议甘寒、苦寒合化阴气,令小便自通。若强责小便,不畏泉源告竭乎!
生石膏(一两) 元参(一两) 细生地(六钱) 知母(四钱) 连翘(八钱) 丹皮(五钱)
麦冬(八钱) 银花(三钱) 生甘草(二钱) 炒黄芩(二钱) 黄连(二钱)
煮成三碗,今日分三次服完,明早再煮一碗服。
三十日 昨用玉女煎、银翘散合法,再加苦寒,为甘苦合化阴气,又为苦辛润法。今日 已见 行舟,复入阴搜邪法。
麦冬(一两) 丹皮(六钱) 生甘草(三钱) 黄芩炭 大生地(六钱) 北沙参(五钱) 生 鳖甲(八钱) 生牡蛎(六钱) 柏子霜(三钱) 黄连(钱半)
史 三十八岁 温病汗后,法当脉静身凉。今脉虽为汗衰,究有五至,且不能弱。况对 医者说病刺刺不休,岂一二日内欲虚脱者,而能若是乎?此证人佥畏其虚,我独畏其实也。现下 大便溏泄频频,势若可畏,然不可与收摄肾胃两关。盖伏邪藏深,为日已久,兹方有出路,
而可骤行纳缩乎?但柔滑之品,须暂行停止。议热淫于内,治以甘苦,佐以咸寒法,妙在即 寓坚阴收纳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