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11-吴鞠通医案-第11页

感,竟谓天地有冬而 无夏 ,不亦冤哉!以致暑邪不解,深入血分成厥,衄血不止,夜间烦躁,势已胶锢难解,焉得速 功。
鲜芦根(一两) 丹皮(五钱) 荷叶边(一张) 羚羊角(三钱) 元参(五钱) 杏仁(三钱)
桑叶(三钱) 滑石(三钱) 犀角(三钱) 细生地(五钱)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五日 厥与热似乎稍缓,据云夜间烦躁亦减,是其佳处;但脉沉弦细数,非痉厥所宜 ,急宜育阴而恋阳,复咸以止厥法。
生地(六钱) 元参(六钱) 麦冬(八钱连心) 生白芍(四钱) 桑叶(三钱) 羚羊角(三 钱) 丹皮(三钱) 犀角(三钱) 生鳖甲(六钱)
日服二帖。
十六日 脉之弦刚者,大觉和缓,沉者已起,是为起色;但热病本属伤阴,况医者误以 伤寒温燥药五六帖之多,无怪乎舌燥如草也。议启肾液法。
元参(一两) 丹皮(五钱) 桑叶(二钱) 犀角(三钱) 天冬(三钱) 麦冬(五钱) 沙参 (三钱) 银花(三钱) 生鳖甲(八钱)
日服三帖。
十七日 即于前方内加∶ 连翘(钱半) 鲜荷叶边(三钱) 细生地(六钱)
再按∶暑热之邪,深入下焦血分。身半以下,地气主之。热来甚于上焦,岂非热邪深入 之明征乎?必借芳香以为搜邪之用。不然,恐日久胶固之邪一时难解也,则真阴正气日亏一 日矣 ,紫雪丹之必不可少也。
紫雪丹(钱半) 分三次服。
十八日 厥已回,面赤,舌干黑苔,脉洪数有力,十余日不大便,皆下证也。人虽虚,
然亦可以调胃承气小和之。
生大黄(五钱) 元明粉(三钱,冲) 生甘草(三钱)
先用一半,煎一茶杯,缓缓服,俟夜间不便,再服下半剂。(服前方半剂,即解黑大便 多许)。便后用此方∶ 生白芍(六钱) 大生地(一两) 麦冬(一两) 生鳖甲(一两)
十九日 大下宿粪如许,舌苔化而干未滋润,脉仍洪数,微有潮热,除存阴无二法。
生白芍(六钱) 沙参(六钱) 炙甘草(三钱) 麦冬(六钱) 丹皮(四钱) 牡蛎(五钱)
天冬(三钱) 大生地(一两) 鳖甲(五钱)
日服二帖。
二十一日 小便短而赤甚,微咳,面微赤,尺脉仍见数洪象,议甘润益下,以治虚热,
少复 苦味,以治不尽之实邪。且甘苦合化阴气而利小便也。按∶甘苦合化降气利小便法,举世不 知,在温热门中诚为利小便之上等法。盖热伤阴液,小便无由而生,故以甘润益水之源;小 肠火腑,非苦不通,为邪热所助,故以苦药泻小肠而退邪热。甘得苦则不呆腻,苦得甘则不 刚燥,合而成功也。
炙甘草(四钱) 生鳖甲(八钱) 生白芍(六两) 元参(五钱) 阿胶(三钱) 麦冬(六钱)
麻仁(三钱) 丹皮(三钱) 沙参(三钱) 黄连(一钱)
二十二日 已得效,仍服前方二帖。
二十三日 复脉复苦法,清下焦血分之阴热。
炙甘草(五钱) 生鳖甲(五钱) 麦冬(五钱) 生白芍(六钱) 阿胶(三钱) 丹皮(五钱)
麻仁(五钱) 天冬(二钱) 元参(三钱)
日服二帖。
王 三十八岁 癸亥六月初三日 暑温舌苔满布,色微黄,脉洪弦而刚甚,左反大于右 ,不 渴,初起即现此等脉症,恐下焦精血之热,远甚于上焦气分之热也。且旧有血溢,故手心之 热又甚于手背。究竟初起,且清上焦,然不可不免知其所以然。
连翘(二钱) 豆豉(钱半) 细生地(钱半) 丹皮(二钱) 银花(二钱) 生甘草(一钱)
藿梗 (一钱) 元参(钱半) 薄荷(三分) 牛蒡子(钱半) 白茅根(二钱) 麦冬(二钱) 苦桔梗(
一钱)
初六日 热退大半,胸痞,腹中自觉不和。按∶暑必挟湿,热退湿存之故,先清气分。
连翘(二钱) 豆豉(二钱) 杏仁泥(二钱) 银花(钱半) 生苡仁(三钱) 白扁豆(二钱)
藿梗(三钱) 白通草(八分) 郁金(二钱) 滑石(钱半)
日二帖。
初七日 病退,六腑不和。
藿梗(三钱) 郁金(一钱) 半夏(二钱) 浓朴(二钱) 豆豉(二钱) 生苡仁(三钱) 广 皮炭(一钱) 滑石(三钱)
初八日 向有失血,又届暑病之后,五心发热,法当补阴以配阳;但脉双弦而细,不惟 阴不充足,即真阳亦未见其旺也。议二甲复脉汤,仍用旧有之桂、参、姜、枣。
炒白芍(四钱) 阿胶(二钱) 麦冬(三钱) 麻仁(二钱) 炙甘草(五钱) 生鳖甲(五钱)
沙参(三钱) 大生地(四钱) 生牡蛎(五钱) 桂枝(二钱) 大枣(二个) 生姜(二片)
又丸方 八仙长寿丸,加麻仁白芍蜜丸,每日三服,每服三钱。
马 三十八岁 癸丑年六月初六日 暑热本易伤阴,误用消导攻伐,重伤阴气,致令头 中、耳中,鸣无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