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录)
大肠重三斤十二两。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其长广容水谷之数与首节同故不录)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
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
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
肛门重十二两。(其长广容水谷之数与首节同故不录。)
此章备细发明脏腑之形者。是发明内照之法也。其所以知之者。圣人之全知全能也。内经虽有
岐伯曰可剖而视之之句。此不过释疑问之意耳。
六十难(误列四十三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然。人胃中常存留谷二斗。水一斗
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行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
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此与前章统结三卷始终之义。凡人所借以生者水谷也。能承运水谷者胃也。自首卷至此。俱发
明脉证无不以胃气为重。故曰四时之脉。胃气为本。百病死生。胃脉为本。前章首举胃而递及肛门
。此章复举胃存水谷。而及于水谷津液尽而死。余谓越人之着难经。真首尾相应。一气贯通。学
者读是经而不悟全文。究不能得其心传也。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切脉而知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
何脏腑也。
此章发明望闻问切四者之要。五色者。青黄赤白黑也。五音者。邪入肺为哭。入肝为呼。入
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五味者。酸甘苦辛咸也。所起者。察其所欲五味中之何味。而知病起
何腑何脏也。所在者。知其病起何腑何脏。而又现传何腑何脏也。三者俱知。然后诊其寸口。再视其
虚实。则在腑在脏之病。无不明矣。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此章统包三卷全文之意而结也。外者。望其色。闻其声。病未见而知之也。内者。问其所欲
五味。切其脉而察其所病。知其虚实也。越人望后世医者。必臻此境。方合轩岐之道。否则未免
为粗工而已矣。
六十二难曰。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输。名
曰原。所以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井荥输经合。此五者。配五脏。井荥输原经合。此六者。配六腑。六腑多一原。所以脏五而
腑六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所过为原也。
六十三难曰。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谓也。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
。诸 行喘息。 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岁数始于春。月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人身之穴。以井为始。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如岁始于春者。东方木也。月始于甲者
亦应东方木也。
诸 蠕。皆入蛰之诸小虫也。得春气则能行。能喘息能飞能动矣。十变。古经名也。
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
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
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
此举古经十变言井荥输经合。俱以五行阴阳为配偶。但一阴一阳。俱有相克。是何意也。言
阳与阴配合。取刚柔之义耳。如阴井木。阳井金。是乙与庚合也。乙为阴木。合庚之阳金。故曰
庚乃乙之刚。乙乃庚之柔也。又如阴荥火。阳荥水。是丁与壬合也。丁为阴火。壬为阳水。阳输
木。阴输土。是甲与己合也。甲为阳木。己为阴土。阴经金。阳经火。是丙与辛合也。辛为阴金
。丙为阳火。阴合水。阳合土。是戊与癸合也。癸为阴水。戊为阳土也。如此配合。则刚柔相济。然
后气血流通而不息。乃见人身经穴脏腑。俱有五行配合。无时不交也。
中峰云。观此则二十三难庚之柔丙之柔之义益明矣。可见近来注家。不过逐章敷衍。未能通
体贯彻也。
六十五难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
。万物始生。故言
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此言井荥输经合。如春夏秋冬之周而复始。东南西北之循环无端。自井而生发。至合
而入脏。如天地一岁而有四时。一日亦有四时。人身随其气而营运。所以一呼一吸。阴阳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