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本位曰短。为气不足,以前导其血也。为阴中伏阳、为三焦气壅、为宿食不消。
虚脉按之不足,迟大而软,轻举指下豁然而空曰虚。为气血两 虚之候。为暑、为烦满多汗、为恍惚多惊、为小儿惊风。
促脉按之来去数,时一止复来曰促。阳独盛而阴不能相和也,或怒逆上,亦令脉促。为气 、为狂闷、为 瘀血发狂。又为气、血、饮、食、痰。盖先以气热脉数,而五者或有一流滞乎其间,则因之而为促。
结脉按之往来迟缓,时一止复来曰结。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也。为 结、为七情所郁。浮结为寒邪滞 经,沉结为积气在内。又为气、血、饮、食、痰。盖先以气寒脉缓,而五者或一有流滞于其间,则 因之而为结。故张仲景谓结、促皆病脉,然渐加即死,渐退即生。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由 是复止,寻之良久,乃复强起曰代。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若不因病而人羸瘦,其脉 代止,是一脏无气,他脏代之,真危亡之兆也。若因病而气血骤损,以致元气不续,或风家、痛家、脉见 代止,只为病脉。故伤寒家亦有心悸而脉代者,心腹痛亦有结涩止代不匀者。盖凡痛之脉,不可 准也。又妊娠亦有脉代,此必二月胎也。
牢脉沉而有力,动而不移曰牢。为里实表虚,胸中气促为劳伤 痿极,大抵近乎无胃气,故诸家皆以为危殆,亦有骨间疼痛,气居 于表。
动脉状如豆大,厥厥动摇,寻之有,举之无,不往不来,不离 其处,多于关部见之。为痛、为惊、为虚劳体痛、为崩、为泄利。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细脉按之则萦萦如蛛丝,如欲绝,举之如无而似有,且微曰细。盖血冷气虚,不足以充故也。为元 气不足,乏力无精,内外俱冷,痿弱洞泄,忧劳过度。为伤湿、为积、为病,在内及在下。
数脉一息六至,过平脉两至曰数。为烦满。上为头疼上热;中为脾热口臭,胃翻呕逆。左关为肝热目赤,
右尺为小便赤黄,大便闭涩。浮数,表有热;沉数,里有热。
散脉举之则似浮而散大无力;按之则满指散而聚,来去不明,
漫无根底,为气血耗散,脏腑气绝,在病脉主阳虚不敛,又主心气不足。
<目录>卷之一\脉诀<篇名>诸脉相类属性:微与濡、弱相类。极软而浮细曰濡;极软而沉细曰弱;极细而软,无浮沉之别者,微脉也。微与涩、
结何以别?细而短,又迟于微,来往蹇滞曰涩;细而稍大,常有曰细;细稍长,似有似无曰微。
缓与迟二脉相类。缓脉大而慢,迟脉细而衰;缓者卫有余而营 不足,迟者阴气盛而阳气衰。二诊不同,迟脉一息三至,缓脉一息四至是也。
<目录>卷之一\脉诀<篇名>止脉属性:诸脉有止者,涩、促、结、代也。脉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者为涩;脉来数,时一止者,为促;
脉来缓,时一止者,为结。
<目录>卷之一\脉诀<篇名>分人迎气口脉诀属性:《脉赞》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 决断,在两关后。故曰人迎紧盛则伤于寒,气口紧盛则伤于食,此人迎、气口所以有内伤、外感之辨也。
左为人迎,以候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外感者也。人迎浮盛则伤风,紧盛则伤寒,虚 弱则伤暑,沉细则伤湿,虚数则伤热,皆外所因,法当表散渗泄则愈。
右为气口,以候人之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之邪。其喜则脉散,怒则脉激,忧则脉 涩,思则脉结,悲则脉紧,恐则脉沉,惊则脉动,皆内所因。看与何部相应,即知何脏何经受 病,方乃不失病机,法当温顺以消平之。其如诊按表里,名义情状,姑如后说。但《经》所谓,神者,脉 之主;脉者,血之府;气者,神之御。脉者,气之使,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文藻虽雅,义理难明。动静之辞;有博有约。博则二十四字,不滥丝毫;约则浮、沉、迟、数,总括纲纪,
辞理粲然。浮为风,为虚;沉为湿,为实。迟为寒,为冷;数为热,为燥。风、寒、湿、热属 于外,虚、实、冷,燥属于内,内外既分,三因须别,学人宜详观览,不可惮烦也。
<目录>卷之一\脉诀<篇名>内因脉属性:(喜怒忧思悲恐惊,内应气口)
喜则伤心脉必虚,思伤脾结脉中居,因忧伤肺脉必涩,怒气伤肝脉便濡,恐则于肾脉沉是,缘惊伤胆 动相须,脉紧因悲伤胞络,七情气口内因之。
<目录>卷之一\脉诀<篇名>外因脉属性:(风寒暑湿燥火,外应人迎)
紧则伤寒肾不移,虚因伤暑向胞推,涩缘伤燥须观肺,细缓伤 湿要观脾,浮则伤风肝部应,弱为伤火察心知,六部各脉须当审,免使将寒作热医。
<目录>卷之一\脉诀<篇名>不内不外因脉属性:劳神役虑定伤心,虚涩之中仔细寻。劳役阴阳伤肾部,忽然紧脉必相侵。房帷任意伤心络,微涩之中宜 忖度。疲极筋力便伤肝,指下寻之脉弦虚。饮食饥饱并伤脾,未可轻将一例推。饥则缓弦当 别议,若然滑实饱无疑。叫呼损气因伤肺,燥弱脉中宜熟记。能通不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