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痢。按∶《本草》赤石脂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痰饮吐 清汁,诸药不效,用此遂愈。
\x一方∶\x治顽痰不化,以石青一两,石绿半两,俱水飞末,曲糊丸,梧桐子大。空心白 汤下四十丸,五日十日一服,轻者半月一服。
\x一方∶\x治冷痰寒饮恶心,用荜茇一两为末,食前用清米饮调下五分。
\x《胜金方》∶\x治风痰,白僵蚕七条细研,以姜汁一匙,温水调灌。
\x又方∶\x治风痰,萝卜子末温水调一匙,良久吐涎沫愈。
\x一方∶\x消痰润燥,以贝母为末,和砂糖为丸,龙眼大,嚼下能止嗽。
\x《经验方》∶\x治胸膈气滞,烦闷,痰饮不利,头目不清,生南星刮去皮,半夏汤泡 七次,各五两为末,以姜汁和 为饼,以楮叶盖之,今发黄色,晒干,须五六月内做,合时用香附子一两,制如常法,以成曲 二两共为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汤下。
\x一方∶\x治痰饮上气,不思饮食,小便不利,头目昏眩,吴茱萸泡,焙干,白茯苓等分 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熟水下。
\x一方∶\x治风痰食不消化,大便秘涩,诃子三枚,捣调酒服三五度,良。
\x一方∶\x治风痰用郁金一分,藜芦十分为末,每服一字用温浆水一盏,先以少浆水调下,
余水漱口,都服便食物压之。
\x一方∶\x治痰晕用白矾枯为末,姜汤调下,吐之即愈。
\x一方回生丹∶\x治痰厥气绝,心头温者,取古塔上陈锻石一合,水一盏,煎滚去水,再用清 水一盏,煎极滚澄清,凿口灌之,痰下自苏。
\x一方化痰丸∶\x用天络丝,(即丝瓜也。)通条烧存性为细末,枣肉为丸,弹子大。每 服一丸,好酒化下,立可化痰。
\x一方∶\x治风痰壅塞,大便秘滞,用蜣螂大者一枚,小者一对,新瓦上烙干存性为末,
好酒调下。不能饮酒者,以滚水各半服,大便即通,其效如神。蜣螂名推粪虫,以其性能推粪 下行通塞故也。
\x一方∶\x治痰饮奇效,以瓦楞子壳,即海蚶子,不拘多少,炭火 研末,候栝蒌黄熟时,
正捣和瓦粉作饼子,晒干为末,用蜜汤调一钱,或入诸药为丸,其效过于海粉多矣。
\x造蛤粉法∶\x此可代海粉用,能化酒痰顽痰。有谓此粉即海粉,非也。泰州紫口蛤蜊,
以炭火 成粉,候栝蒌熟时,同粉捣烂作饼子,竹囊悬风处阴干,次年听用。入丸药为极细末,
入煎药为咀。
<目录>卷之四十三\痰饮门<篇名>药方属性:左右侧卧,不息十通,治痰饮不消。右边饮积左侧卧,左边饮积右侧卧。又有不消,
气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饮也。
<目录>卷之四十四\咳嗽门<篇名>病机属性:咳论篇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 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 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
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邪,乘夏则心先受邪,乘至阴则脾先受邪,乘冬则肾先受邪。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
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 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 之,胃咳之状,
咳则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
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
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厌。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帝曰∶治之奈何?曰∶治脏者治其俞,
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阴阳应象篇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五脏生成篇曰∶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诊要经终篇曰∶春刺秋分,筋挛气逆,烦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示从容篇曰∶咳嗽烦冤者,肾气之逆也。
《内经》有以咳言者,有以咳嗽言者,如秋伤湿二篇,一篇只咳字,一篇有嗽字,子 和谓此则知咳即嗽也明矣。《玉机》分为阴阳气血,亦过凿矣。洁古《机要》云∶咳乃无痰 有声,嗽乃有痰无声,咳兼嗽乃有声有痰,此为咳嗽之少别,然则字义倒说为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