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巅上,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
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伤寒一二日,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浑身疼痛,尺寸脉俱
浮者,或缓或紧,太阳经证也。
足阳明胃经主肌肉,其脉起鼻交 中,从目下循鼻外,及挟口环唇,循咽喉下膈属
胃络脾。故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脉俱长者,阳明经证也。
足少阳胆经主荣百节,流气三部,其脉起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入耳中,又下胸
中,循胁里,出气街。故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寒热往来而呕,尺寸脉
俱弦,此少阳经证也。
足太阴脾经为三阴之首,其脉起足大指之端,上循膝入腹,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
下;又注心中,在于脾胃,络于咽喉。故伤寒四五日,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
渴,或腹痛,尺寸脉俱沉细,此太阴经证也。
足少阴肾经,其脉起足小指之下,贯脊属肾,上循肝膈,入肺循喉咙,挟舌木;又络
心,注胸中。肾恶燥,故病伤寒五六日,口燥舌干而渴,恶寒,尺寸脉俱沉,此传少阴经
证也。
足厥阴肝经,(欲尽也。)其脉起足指丛毛,循股入阴毛,环阴器,抵小腹,夹胃上贯膈,
布胁肋,循喉咙后,上入颃颡,连目系,出额会于巅,又下环唇内。故病患唇青舌卷,烦满
囊缩,尺寸脉俱微缓,此传厥阴经证也。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病机

属性:伤寒六七日,厥阴见证,其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五经之证未除者,当先
解表。表邪除,方可攻
里。于此虽是厥阴经证,要审表证在否何如。若表证悉除,只用本经之药可
也。经曰∶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由此观之,可见六日
传到厥阴,而前证仍在,必待七日而渐释。若表证未除,下虚其里,则表邪乘虚入
内,而谵语发狂之证作矣。其或传过一经,则前经之证遂释,亦常有矣。所以伤寒当
看六经见证施治,不拘日数,方为妙工。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病机

属性:王海藏云∶世之治伤寒有法,疗杂病有方。是则是矣,惜犹未尽也。吾谓治杂病亦有
法,疗伤寒亦有方。盖法者循经而设,方者缘病而立。方即法也,法即方也,果有
二乎?要知明达之士,全识部分经络表里脏腑虚实,而疏观之,岂有二哉!自后世才智
不及古人,而通方之士亦鲜,是以分伤寒杂病为二门。故有长于此而短于彼者,亦
有长于彼而短于此者。所以国家取士分科,而人各一于所习,宜乎愈学而愈陋,愈专而
愈粗也。
试以伤寒杂病二科论之。伤寒从外而之内者,法当先治外而后治内;杂病从内而
之外者,法当先治内而后治外。至于中外不相及,而治主病机,其方法一也,亦何必
分之为二哉?大抵杂病伤寒俱不外乎表里虚实寒热。表则汗,里则下,中则和,不易之
法也。剂之寒热温凉在其中矣。余风、产、小儿、目疾、疮疡等科局于专门,其理显,其
习易,无怪其工之粗且浅也,是以知证不知脉,知药不知源,是岂知真而全识哉!其所
常见常闻者,粗有晓会;其所未尝见未尝闻者,则有不知也。此但继述祖迹,而不及
创物者远矣。
呜呼!天之生人,智有限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古然耳。若夫庸人鄙夫藉此以
计功谋利,而无明道正谊之心,徒资舌辩以御人,甚之视同业如寇雠,专妒忌为心术,误
人性命,恬不知恤,甘为忍人,罔顾阴德,其教之有所失耶?时世之有所俾然耶?抑
疾者之不幸而有所自致耶?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病机

属性:东垣曰∶西北二方极寒,肃杀之气,伤寒者多;东南二方,温和之地,伤寒
者少。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伤者用补中益气汤,从六经所见之证加减
用之。气虚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 之功。北方无内伤者用仲景法。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脉候

属性:《素问》云∶寸口脉浮而盛,病在外。外者表也。寸口脉沉而紧,曰病在中。
中者里也。
仲景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又曰∶表有病者脉当浮。结胸证,脉浮者不
可下,则知脉属阳证无疑矣。
《难经》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伤寒论》曰∶阴阳脉俱紧,名曰伤寒。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
浮涩而紧为伤寒。
《脉经》曰∶迟紧为寒。脉阳浮而阴弱谓之伤风。脉紧而无汗谓之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