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先散之。胸膈焦辣者。乃阴盛格阳。虚阳之火。被寒气驱逼上行。非真热也。亦待
下元一温。热自下行。用苏叶、细辛、羌活、防风、苍术、陈皮、白豆蔻、人参、炙草、生
姜。一帖而得微汗。遂撤火盆。去首帕。独鼻寒如初。乃用防风、黄 二两煎汤熏之。一日
三熏。鼻套亦除。但呕恶不止。用人参温胆汤加丁香。一帖而止。又谓鲤鱼能利水。一日尽
二斤。半夜胀极。复告急于孙。孙曰。病势如是。敢纵恣若此乎。等闲之剂。曷能消释。沉
思久之。以平胃散一两。入橄榄肉一两。煎服。两剂而定。独腹胀小水不利。不能伏枕为苦
乃以附子理中汤。加砂仁、补骨脂、赤豆、桂心。连进四帖。小水略长。继以尊重丸。每
服五丸。日三服。五日后。小水通利。可贴席而睡矣。
震按此证甚险恶。用药亦平庸。而投剂辄效。恐未必然。惟防 熏法及平胃散加橄榄二
法。颇巧。理中尊重二方补泻互用。亦巧。
周慎斋治一人。腹胀时吐。小便利则大便闭。大便通则小便闭。周曰。此证中气实。故
胀。浊阴不降而逆于上。故吐。清阳下陷。填塞下焦。故二便不能齐通。用炮姜三钱。温中
而健运。升麻一钱五分。升阳于下。吴茱萸一钱。降浊于上。八帖愈。
又治一女。胀而脉觉。用黄柏、青盐、升麻而愈。门人问其故。慎斋曰。此因命门火郁
使肾之真阳不升。心之真阴不降。故用黄柏以解命门壮火。使水中得升其真阳。用青盐以
润心。使无邪火之炽而得下其真水。水火既济。而复以升麻提其青气。青气一升。浊气自降
而脾肺无内郁之弊。胀证愈矣。盖其本在肾而标在心。故三药奏效捷也。
震按慎斋立论最高。定方最奇。然以此三味治胀。殊未敢信。易思兰治齿胀亦用此方。
则于理为近。
张路玉治王庸若。呕逆水肿。溲便涓滴不通。或用五苓八正。不应。六脉沉细如丝。因
与金液丹十五丸。溺如泉涌而势顿平。后以济生肾气培养而安。
李时珍治一士妻。自腰以下 肿。面目俱肿。喘急欲死。不能伏枕。大便溏泄。小便短
少。脉沉而大。沉主水。大主虚。乃病后冒风所致。是名风水。用千金神秘汤加麻黄。

服。喘定十之五。再以胃苓汤吞深师薷术丸。二日小便长。肿消十之七。调理数日全安。
震按金液丹、神秘汤人所罕用。而善用之则各奏奇功。因思古方。具在简册。特患寻不
着对头帽子耳。又按神秘汤。乃生脉散合二陈汤。去麦冬、茯苓。加紫苏、桑白皮、桔梗、
槟榔。以生姜三片为引。施于此证恰好。加麻黄更好。并非八寸三分通行之帽也。



<目录>卷六

<篇名>不寐

属性:汪石山治一女。年十五。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欲避而无所。其母抱之于怀。数婢护
之于外。犹恐恐然不能安寐。医者以为病心。用安神丸、镇心丸、四物汤。不效。汪诊之。
脉皆细弱而缓。曰。此胆病也。用温胆汤。服之而安。
〔附〕许学士治四明董生。卧则魂飞扬。身虽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宵不寐。
群皆以为心病。医之无效。许曰。以脉言之。肝经受邪。游魂为变。非心也。以肝有邪。魂
不得归于肝。是以卧则飞扬若离体也。肝主怒。必小怒则剧。用真珠母为君。龙齿佐之。因
有龙齿安魂虎睛定魄之说。
震按此二条。俱凭兼见之证。辨为肝胆之病。若汪案之脉细弱而缓。何以不认作阳气两
虚。许案不载脉象。亦难核辨。然肝胆之不寐易治。而心之不寐难瘥。盖心藏神。肾藏精与
志。寐虽由心。心赖肾之上交。精以合神。阴能包阳。水火既济。自然熟寐。内经谓阳气满
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又云。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
交于目锐 。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此是不寐要旨。非肝胆病之不寐也。如人并无
外邪侵扰。亦无心事牵挂。而常彻夜不寐者。其神与精必两伤。大病将至。殊非永年之兆。
虽投补心补肾之药。取效甚难。即内经秫米半夏汤。亦有效有不效。或初效继不效。而病者
辗转床褥。必求其寐。愈不肯寐。更生烦恼。去寐益远。慈山先生老老恒言云。寐有操纵二
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
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此诚慧心妙悟。可补轩岐所不逮。



<目录>卷六

<篇名>怔忡

属性:滑伯仁治一人。病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软。发热。小便白而浊。众医以
内伤不足。拟进茸、附等药。未决。脉之虚大而数。曰。是由思虑过度。厥阴之火为害耳。
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