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衰惫。下痢不止。肢体浮肿。脉来虚微。补中益气。倍参加桂附肉果粟壳。
又岂容须臾缓哉。更有下多亡阴。大肠不行收令。虚坐弩责。则于升提中。兼以滋阴为主。迨食积宜消。感寒
宜发。暑湿宜清。又在临症变通。难以执一见也。
\x治验\x
一徐太夫人六旬患痢。噤口不食。服开胃等药转剧。六脉虚数。余以人参二钱。黄连一钱。连进四五次。遂
能食而痢止。
一人年五旬。向有冷积痛。一日患痢。初起便滑。下积纯白。诊其脉微细。余即以人参理中汤。连进而愈。
此不可以常格拘也。
一儒者场后患痢。医与解表消导清热罔效。余切其脉软弱。两尺倍甚。以八味汤四剂渐减。后以人参调理。
盖痢未有不伤肾。况年少不禁者乎。
芍药汤
芍药(一钱半) 当归 黄连 黄芩(各八分) 炙甘草(三分) 槟榔(一钱) 木香(五分)
水煎服。痛不止或加桂五分。痢不减渐加大黄。
真人养脏汤 治虚寒痢疾。久而不愈。
人参(三钱) 白术(一钱半,土炒) 当归(一钱) 白芍药(一钱半) 木香(八分) 炙甘草(三分) 肉
桂(八分) 肉果(面裹煨) 粟壳(醋炙) 诃子肉(面煨各一钱)
水煎服。
浓朴汤 治饮食停滞下积者。
浓朴(一钱姜制) 枳实(一钱麸炒) 莱菔子(一钱焙研) 木香(五分) 黄芩(一钱) 广皮(一钱) 山
楂(一钱半) 豆豉(一钱) 炙甘草(三分) 柴胡(七分) 槟榔(一钱)
加砂仁末七分。姜一片。水煎。



<目录>卷之二\杂症

<篇名>泄泻论

属性:泄泻之因多端。而要以脾胃为本。脾胃者土也。处于中州。浇灌四旁。清浊以分。水谷以别。皆藉此健运
之能。而升降开阖。由之布化。尚何沥泻之虞哉。惟中气稍弛。风胜则飧泻而完谷不化。寒胜则洞泻而澄澈清
冷。湿胜则濡泻而糟粕不实。热胜则火泻而暴注下迫。更有食积痰饮。则腹中或痛或不痛。反得泻而减也。大
瘕泻。则腹中有瘕。时作时止也。肾泻。则每于子后发。余时则安也。盖土旺则能制水。水旺亦足凌土。湿郁
则能成热。热郁亦足助湿。浊气则能侵上。清气亦足陷下。故治泻之法。不可一端而竟。扶脾正也。而有时乎
平胃。分利常也。而有时乎升提。温补当也。而有时乎清热。况于食积宜消。痰积宜降。瘕聚宜调。肾虚宜补。
且有面色黄白。似乎
脾虚。而补之不效者。以湿热之未清也。亦有久泻不止。习以为恒。而止之
反剧者。亦积热之不解也。苟执脾土喜温恶寒。喜燥恶湿之说。而概以温
热行之。知常而不知变。知经而不知权。使遇中虚且寒者。诚然得矣。倘或
蕴隆不解。不且益其邪而成痼疾也哉。至于治泻九法。士材言之详矣。余不及赘。
胃苓汤
苍术(米泔制) 浓朴(姜制) 陈皮(各一钱) 甘草(三分炙) 白术(八分土炒)
茯苓 泽泻(各一钱) 肉桂(三分) 猪苓(一钱)
加姜枣水煎。或分用合用皆可。
薷苓汤 治暑泻。
香薷 黄连(姜汁炒) 浓朴(姜制) 扁豆(炒) 猪苓
泽泻 白术(土炒) 茯苓(各一钱) 甘草(三分)
姜三片水煎。
四神丸 治脾肾两虚。饮食不思。子后泄泻。
肉果(面煨二两) 补骨脂(胡桃制四两) 五味子(二两) 吴茱萸(浸炒一两)
为末。生姜八两。红枣百枚。煮熟丸。



<目录>卷之二\杂症

<篇名>霍乱论

属性:霍乱之候。其来暴疾。腹中绞痛。扰乱不宁。自吐泻交作。有吐而不泻。泻而
不吐。有不得吐。又不得泻。则邪有上下浅深之分。而总以得吐为愈。邪有
入必有出。盐汤探吐。上妙法门。然后调其胃气可也。盖霍乱每伤于胃。虽
风寒暑湿。四气相乘。而中必先虚。故邪入焉。至饮食失和。秽邪触感者尤
多。胃气一伤。清浊相干。邪不去则正不安。所以攻邪尤要于扶正也。即至
肢冷脉伏。转筋声哑。亦必驱邪至尽。盖邪去则正安。非比他症养正而邪
自除也。及大吐泻后。元气既乏。手足厥冷。脉微欲脱者。参附理中汤。仍为
吃紧。若早投之。则邪反固而难愈矣。所以当其发时。不可用米饮。先哲谆
谆戒之。岂无谓哉。观于干霍乱。上不得吐。下不得泻。亦因邪不能出。所以
为甚。治者愈可思其故矣。
\x治验\x
一男子恣饮梅水。吐泻无度。手足厥逆。面色惨晦。声音不出。而脉沉伏。小
水点滴不通。服药入口即吐。医告技穷。余熟思半日。忽悟及梅者果属
也。其味酸主收。故小便癃闭。因思果得麝则败。酒得麝则坏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