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症之剂也。
甘草(二两) 干姜 杏仁(去皮尖) 肉桂(去皮各四两)
上先将甘草炙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又入杏仁同炒令杏仁不作
声为度。后入肉桂为末。每服二钱。井花水调下。沸汤点服亦得。
清暑益气汤
苍术(钱半米泔浸炒) 黄 (蜜炙) 升麻(各一钱) 人参 白术(土炒)
当归 陈皮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干葛 青皮 甘草(炙) 黄柏 麦冬(各三
分) 五味子(九粒杵)
水煎服。
羌活胜湿汤
羌活 独活 本 川芎 防风(各一钱) 甘草 蔓荆子(各三分)
水煎。
平胃散
茅术(米泔浸炒) 浓朴(姜汁炒) 陈皮(各一钱) 甘草(三分炙)
水煎。



<目录>卷之一\伤寒

<篇名>夹食夹气

属性:世俗有夹食夹气夹惊夹痰。而亦加以伤寒之名者。夫既曰食气痰惊。则
宜从四者以治。又何复云伤寒为也。或者曰。因有是四者而复感寒。故云
夹也。何以见之。如脉实而胀满者。食也。应发热而亦有恶寒者。如脉沉而
不快者。气也。不应发热而亦有发热者。如脉弦而作呕者。惊也。不应寒热
而亦有寒热往来者。脉滑而喘逆者痰也。不应寒热而亦有寒热大作者。
以其兼寒也。故谓之夹也亦宜。殊不知因乎食者。消其食而寒自止。因乎
气者。下其气而热自退。因乎惊者。温其胆而寒热自已。因乎痰者。化其痰
而寒热顿除。初不必沾沾于伤寒。而亦将解其表而后治之也耶。如养葵
先生有云。凡杂症有发热者。皆有头疼项强目痛鼻干胁痛口苦等症。何
必拘为伤寒局伤寒方以治之也。夫见是诸症。尚有不因伤寒者。况不见
诸症。而欲强附以伤寒。则诚不可解者也。
浓朴汤 治因食。
浓朴(姜制) 枳壳(麸焙) 广皮(各一钱) 山楂(二钱) 卜子(一钱焙研)
甘草(三分炙) 柴胡(七分) 葛根(一钱)
加熟砂仁末七分。姜一片。水煎。
顺气饮 治因气。
木香(五分) 乌药 陈皮 枳壳(炒) 茯苓(各一钱)
甘草(三分炙) 柴胡(五分) 桔梗(一钱) 香附(一钱便制)
加熟砂仁末一钱。姜一片。水煎。
温胆汤 治因惊。
半夏 枳实 竹茹 茯苓(各一钱) 甘草(三分炙) 广皮(一钱) 钩藤钩(二钱)
加枣一枚。姜一片。水煎。
二陈汤 治因痰。
苏子(一钱半焙研) 半夏 茯苓 陈皮 杜仲(各一钱盐水炒)
甘草(三分炙) 前胡 桔梗(各一钱) 杏仁(一钱汤泡去皮尖)
加姜一片。水煎。如有火。加栝蒌霜。



<目录>卷之一\伤寒

<篇名>附坏症

属性:凡伤寒时疫。不问阴阳老幼妊妇。误服药饵。困重垂死。脉沉伏。不省人事。
七日以后。皆可服之。百不失一。此名夺命散。又名复脉汤。人参一两。水二
钟。紧火煎一钟。以井水浸冷服之。少顷鼻梁有汗出。脉复立瘥。苏韬光侍
郎云。用此救数十人。出王KT 百一选方。



<目录>卷之一\伤寒

<篇名>附遗毒

属性:凡伤寒遗毒。发于耳之前后及项下肿硬。用见肿消草、生白芨、生白蔹、生
大黄、生大蓟根、野苎麻根。捣成饼。入芒硝一钱。和贴留头。干即易之。若加
金线重楼。及山茨菇尤妙。出伤寒蕴要。



<目录>卷之二\杂症

<篇名>中风论

属性:窃尝怪凡病皆以所感名之。惟中风则以其象名之。遂启后人之惑也。试
观夫中风者。恒于密室中。行住坐卧之顷。卒然仆倒。或痰涎上涌。昏不知
人。或肢体痿废。足不任身。或手足瘫痪。身半不遂。或口眼 僻。筋脉牵引。
斯时未尝有风。而何从中之。即令虚邪贼风偶犯。亦不过现六经之症。侵
冒肌肤已耳。何至昏倒不省。若斯之甚也。然则中风究何从而名焉。盖人
身譬犹树也。人之四肢。犹树之枝干也。人之七情五志。犹天之疾风豪雨
也。人之饥饱劳逸。犹树之日剥月削也。人之忧愁思虑。犹树之蠹蛀侵蚀
也。人之恣欲不节。犹树之斧斤砍伐也。假令一树也。而剥之削之。侵之蚀
之砍之伐之。即不待夫疾风豪雨。而罔不倾仆矣。偶遇大风拔木。而咎之
于风可乎。人之中风。不犹是乎。河间谓五志过极。言其因也。东垣谓本气
自病。言其本也。丹溪谓湿热生痰。言其标也。而究其根。则在于肾元不足
所致。盖肾元无亏。五志过极。即显五志之证。元气不足。即显虚损之证。湿
热生痰。即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