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柏皮之外。又加黄连。乃倍干姜。岂寒因热用。热因寒用法乎。乃余见一
妇。烦热呕酸。脉数吐蛔。欲投茱制黄连姜汁炒栀方可。奈医者执用温药。
随饮随毙。益信仲景乌梅丸倍黄连。早已开示后学一大法门。而习俗罕
究也。又治二妇。食伤胀满不堪。蛔窜十余不止。气口脉有力。竟投枳朴等。
温中内消而愈。盖失饥与伤饱。又不可执一者乎。要之蛔在平人。宜有不
宜无。宜少不宜多湿。热甚。蛔虫滋长。发胃脘痛。吐出则少愈。若胃败吐蛔。
色黑且腐。并成族来者。在不治例。
理中汤
人参 白术(土炒) 干姜(炮各一钱) 甘草(八分) 乌梅肉(二个) 川椒(十粒)
水煎。
乌梅丸 治蛔厥
乌梅(七十五个) 人参 附子(炮) 柏皮 桂枝 细辛(各一两五钱)
干姜(二两五钱炮) 黄连(四两) 蜀椒 当归(各一两)
十味各捣末。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饭上蒸之。饭熟捣梅成泥和匀
诸药。蜜丸梧子大。米饮下十丸。渐加至二十丸。忌生冷滑物。
枳实汤 治胸满。右关脉有力。吐蛔不止。
枳实(麸炒) 紫浓朴(姜制) 广皮(各一钱) 山楂(一钱半) 柴胡(七分) 莱菔子(炒研一钱)
炒熟砂仁末五分。生姜一片。水煎。
清中汤 治脉数。呕酸黄水。烦躁吐蛔。
山栀(炒) 半夏(各一钱) 黄连(七分) 茯苓 广皮(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竹茹一钱。川椒十粒。生姜一片。水煎。



<目录>卷之一\伤寒

<篇名>厥症

属性:阴阳二厥。节庵辨之详矣。但寒厥易辨。而热厥易忽。以其脉俱微细。四肢
俱冷。则有以认热为寒者矣。但寒厥腹疼而泻。热厥腹或疼而不泻。寒厥
则喜热饮。热厥则喜冷冻饮料。寒厥喜暖与日火光。热厥畏热而不喜明。寒厥
投热药或捍格而移时即安。热厥服香燥而呕逆弥甚。余一日初秋冒暑。
饮食未化。即便吐逆。少顷气上壅。四肢渐冷。语言难布。及按脉则细微。自
思吐之太甚。故气逆不下。当晚以铁锈水磨下。觉少平。次日又出外不避
暑。逾日复作。一友教以沉香磨服。气不下。若见日光与火。便觉厌极。且终
夜危坐。不能安寝。余乃思曰。此火逆冲上四肢故冷。是热厥也。命取黑山
栀三钱冷水调下。当饮便安。复治一女子。下痢艰迫。四肢冷。脉微细。一医
欲用理中加茱萸治。余曰。此火邪内伏。非寒也。竟以山栀芍药黄连木香
等而愈。况伤寒热厥从传经来。寒厥从直中来。又甚不侔者乎。
按二厥之外。有气厥者。五志过极。气郁不伸。脉必沉伏。妇人多见之。苏
合香丸。乌药顺气选用。有痰厥者。体肥痰盛。气壅脉滑。宜导痰汤二陈
汤。虚者倍加人参。有食厥者。发之必暴。饮食不化。填塞中焦。上部有脉。
下部无脉。盐汤探吐。最妙法也。有大吐血后或产后。去血过多。阳无所
附。自汗手足冷。宜益气。独参汤理中汤之类。有真气虚寒者。参附汤八
味汤。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目录>卷之一\伤寒

<篇名>症

属性:之为言痉也。痉直而不柔和也。凡病至此。实危且迫。仲景以有汗无汗
分刚与柔。尤当以失汗过汗分实与虚可也。如云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
成。盖湿伤筋则拘挛。寒入骨则强直。小续命汤。有汗去麻黄。无汗去附
子治之。此因邪气盛。而筋脉为之不利也。如云大发湿家汗。则成 。盖湿
流肢节。大发其汗。则湿气复袭而侵之。筋脉重伤。关节不利。宜秦艽等舒
筋利湿以和之。如云发产后病后失血疮家汗。则成 盖气血既亏。复耗
其液。则筋脉失所滋养。而角弓反张之症见。乃气血大损故也。立斋以十
全大补参附归脾肾气等汤。随症选用。实有卓见。若作风治。则失之矣。
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 人参(去芦) 黄芩 芍药(酒炒) 甘草(炙)
川芎 杏仁(去皮尖炒) 防己 官桂(各一两) 防风(一两半)
附子(炮去皮脐五钱)
每服五钱。姜五片。水煎服。刚 去附子。柔 减麻黄。
秦艽升麻汤
升麻 葛根 甘草(炙) 芍药(炒) 人参(各五钱) 秦艽 白芷 防风 桂枝(各三钱)
每服一两。葱白三茎。水煎。
十全大补汤
肉桂(去皮) 甘草(炙) 芍药(炒) 黄 (蜜炙) 当归(酒净)
川芎 人参(去芦) 白术(土炒) 茯苓 熟地黄(各等分)
每服六钱。姜三片。枣二枚。水煎。
人参养荣汤
白芍药(一钱五分酒炒) 人参 黄 (蜜炙) 白术(土炒) 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