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不可不细审也。仲
景云。邪在表不渴。传里则渴。直中三阴则口不渴。蓄血者口亦不渴。此渴
与不渴之宜辨也。汗多则液亡舌干。燥热妄投。舌亦干。湿家气不化。舌亦
干。热甚则津枯。阴竭津亦枯。此津之有无枯润宜辨也。心火旺。则舌色赤。
脾气虚。则舌淡白。此色之红赤淡白宜辨也。胸中有寒。则苔白而滑。有食。
则苔黄。热甚则苔黑。肾水竭。则苔亦焦黑。此苔之黄白焦黑宜辨也。邪热
浅则刺少。深则刺多。真阴衰亦刺多。又刺易刮者可治。刮不去易生者难
治。此刺之多少难易宜辨也。湿热甚。则舌肿大。肾液亡。则舌亦肿大。若干
且浓语不清者难治。此肿之大小浓薄宜辨也。舌虽干。易伸如常者可治。
舌缩不能伸不能言者不治。此伸缩之难易宜辨也。实渴则喜冷冻饮料。恣而
无厌。虚渴则喜热饮。少与即止。此饮之寒热多少宜辨也。以上分别。最宜
详细。而其尤要者。在兼脉与症。而察其虚实。施其补泻。他不具论。只如舌
黑焦枯。或肿或刺。群工视之不辨。而知其热症。非黄连解毒。则大小承气
下之也。殊不知脉虚数。或微细。胸腹无胀满。舌虽黑虽焦枯。虽肿虽生刺。
乃真水衰竭。不能制火。惟以六味地黄大剂饮之。虚寒。加桂附五味子。则
焦黑肿刺。涣若冰释。若芩连花粉。愈投愈甚。此予所屡见。而亲信其必然
者也。又尝治二人。入水发热。湿气大胜。舌干无津。与平胃散加葛根饮之。
舌遂生津。乃知脾胃受湿。则气不化。津无以生。用苍术以燥其湿。则气化而津生耳。
\x治验\x
一妇人发热旬余。舌干生刺。诊其脉。微细而软。按其胸腹无苦。予曰。此过
用克伐而胃气虚也。急进米饮。俟三日胃气当复。枯者可润。而刺自去
矣。且闻药则呕。若复攻之。死在旦夕。其母从之。遂以米饮进。觉甘美而
呕止舌稍和。三日而津果生。原医者来视。犹嘱曰。未可与米汤。尚宜消
导。真所谓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此辈是也。
一柴客往上海取帐。劳役而过啖。遂发寒热。及归。医与消导药三剂。舌干
而不得卧。胸中如芒刺。比余诊之。脉细而数。予曰此得之劳后使内。非
关食邪也。与六味汤二剂顿愈。
附金镜录辨舌黑治法
曾禧治郑汝东妹婿。患伤寒得黑舌。谓当用附子理中汤。人咸惊骇。遂
止。亦莫能疗。困甚。曾往视之。谓用前药。犹有生理。其家拼从之。数剂而
愈。金台姜梦辉患伤寒。亦得此舌。手足厥冷。呃逆不止。众犹作火治。几
至危殆。判院吴仁斋。用附子理中汤而愈。立斋曰。舌黑之症。有火极似
水者。即林学士所谓薪为黑炭之意也。宜凉膈散之类。以泻其阳。有水
来克火者。即曾医士所疗之人是也。宜理中汤以消阴翳。夫有是病。必
用是药。附子疗寒。其效可数。奈何世皆以为必不可用之药。宁视人之
死而不救。不亦哀哉。至于火极似水之症。用药得宜。效应不异。不可便
谓为百无一治而弃之也。
平胃散
苍术(米泔浸透切炒) 浓朴(姜汁炒) 陈皮(各一钱) 甘草(炙四分)
水煎。
附子理中汤
人参 白术(土炒) 甘草(炙) 附子(炮) 干姜(炒各等分)
水煎。



<目录>卷之一\伤寒

<篇名>结胸论

属性:结胸痞气。二者皆曰下早而成。但有轻重之分。实无阴阳之别。仲景以大
小陷胸及泻心汤主之。余不能不致疑其间也。夫既曰下之早。则邪或在
表。或在上皆未可遽下者也。未可下而下之。则邪气反结于胸中。有痛有
不痛。或痞满而不快也。试思所下之药。必大黄芒硝峻厉等味。苟失其宜。
则外邪内陷而不复出。中气下陷而不复运。故为结为痞。岂有误下乃结。
因结复下之理乎。然则仲景大小陷胸等汤。何为而设也。仲景云。大结胸。
手不可按。用大黄芒硝入甘遂末。名大陷胸汤。乃荡涤之剂。恐为失下者
立。小结胸。用黄连半夏加栝蒌实。名小陷胸汤。乃痰热为患。又岂曰下早
所致乎。水结胸。半夏茯苓汤入姜汁。乃水停心下也。心下痞。腹鸣下利。半
夏泻心汤。人参半夏干姜甘草大枣。因中气伤也。同黄连黄芩。或热犹未
解乎。若然则结胸何法以治之。曰邪气尚实仍与内消。中气伤残。只应温
补。理中汤加枳实主之。或藿香半夏甘草人参加炒枳实。随症施之可耳。
断无复下陷胸之法也。
大陷胸汤
大黄(四钱) 芒硝(三钱) 甘遂末(二分)
水煎入甘遂末调服。
小陷胸汤
黄连(一钱五分) 半夏(三钱) 栝蒌实(二钱)
水煎服。
半夏茯苓汤